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省气象台“大球”将于下周一重启
维修工作已结束,正进行“拷机”测试

  还记得本报曾报道的安徽省气象台标志性建筑“大球”正在维修的消息吗?2022年9月份,安徽省气象台开始对其维修。几个月过去了,维修得怎样了?昨天,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大球”维修已基本结束,将于3月13日重新启用。
  回顾服役24年“大球”进行维修
  对于合肥人来说,安徽省气象台的“大球”是一道景观。但在2022年9月份,不少住在附近的市民发现,这个“大球”不见了。
  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这个“大球”所在的建筑是安徽省气象台雷达楼。该楼为合肥市地标性建筑,建于1998年。因造型优美,人称“庐阳银珠”。
  据安徽省气象台雷达站站长朱鹏飞介绍,这个雷达楼上的“大球”,其实是S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朱站长介绍,这座雷达是全国第一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很多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但目前我国已具备生产该型号雷达的实力。“因雷达已服役24年,很多设备已达使用寿命,需要实施维修及升级改造。”朱站长说。
  探访维修已经结束,正在最后调试
  昨天,记者来到安徽省气象台雷达楼。在朱鹏飞的带领下,记者乘坐电梯来到位于21层的雷达机房。机房中,有信号发射机和信号接收机等各种设备,设备闪烁着荧光,并发出很大的轰鸣声。朱站长介绍,信号发射机通过雷达天线发射出大功率电磁波,雷达天线会对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行接收,随后反馈给信号接收机,然后传送到信号处理器进行处理,经过复杂的算法,最终形成即时气象资料,上传到电脑终端。
  作为信号发射和接收的重要设备,雷达就位于这个“大球”内部。那么,这个神秘的大球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在爬了两层楼梯后,记者来到了“大球”的底座部位。朱站长爬上一个陡峭的梯子,在“大球”底部掀开了一扇小门,随后,记者通过梯子也进入“大球”中。在这个球中,是一个锅型天线,可以围绕中心做圆周运动。雷达机房中发射的电磁波和接收的信号,全部由这个天线来传输信息。
  回归“大球”启用周边雷达站将各归其位
  朱鹏飞告诉记者,目前雷达内部正在进行“拷机”测试。朱站长解释道,拷机测试是在安装完成后,让设备的各个部分进行配合试车,并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前一段时间‘拷机’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小故障,目前正在处理,预计3月13日雷达将正式恢复观测。”
  在这几个月雷达维修停机时期,安徽省气象台的气象观测工作由合肥周边阜阳、蚌埠、铜陵的雷达观测数据作为观测备份资料。3月13日,“大球”恢复工作一切正常后,合肥周边的雷达站将回归正轨,不用再扮演“补位”角色。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实习生张光洁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