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春的号令,慵懒了一整个冬日的人们褪去厚重的外套,或是重新踏上绿茵场,或是走进公园绿地,或是穿梭在城市街道。过去,人们偏好在特定的体育场地进行锻炼,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是接受度相对较高的几种运动。如今,骑行、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地冲浪(陆冲)等小众体育运动,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合肥年轻人参与其中。
腰旗橄榄球——无碰撞同样可以很热血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腰旗橄榄球运动就在合肥这块处女地上播撒开来。从上个月开始,每周五的晚上七点半,在合肥万象足球公园内,一群年轻人提着运动包,穿着运动服和球鞋进入球场,在一声穿透全场的“Huddle!”口号下,所有队员迅速集结围成一圈,在教练的安排下开始训练。
记者惊奇地发现,人群中女生的人数与男生不相上下。记者查询了解到,腰旗橄榄球可以理解为简化版的美式橄榄球。腰旗橄榄球是一种“非冲撞性”运动,即比赛中不允许抱人和推人,防守方拉下持球进攻球员腰带上的腰旗,进攻即被阻止,类似于撕名牌游戏。低对抗性意味着腰旗橄榄球不需要装备橄榄球的笨重护具,也摆脱了正式橄榄球比赛对场地的高要求,降低了参与门槛,因此更容易普及。
PiCatch腰旗橄榄球俱乐部是目前合肥唯一一家专业腰旗橄榄球社群,主理人Kimi告诉记者,虽然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腰旗橄榄球在合肥的起步不算早,但发展却是迅猛的。“早期这项运动(在一线城市)的推广与许多外籍人士和留学生密切相关,让腰旗(橄榄球)的发展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合肥发展,对新型运动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PiCatch俱乐部主要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进行推广,其次也会和一些商业公司进行线下推广活动,“由于腰旗橄榄球的低门槛性,受众人群年龄跨度也比较大,从小学生到三四十岁的白领都有涵盖。”同时,由于腰旗橄榄球无身体对抗、上手容易,往往可以男生女生同场竞技,参与者无论高矮胖瘦都可以在这项运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27岁的海涛(化名)是一家宠物店的老板,体形比一般男生宽了一圈。“其实当初并不想来,我当时听朋友说来玩橄榄球,我就想我这身材跑也跑不动跳也跳不起来,哪里会有什么体验感呢?”但架不住朋友的好意,就是这一次腰旗橄榄球初体验彻底让海涛爱上了它。“虽然我比较笨重,但是Kimi教练会根据我的特点安排我打C位(专业术语,指中锋位置)。”在多次的训练后,海涛已经成为了队伍中的主力中锋,而教练也会为他安排专属的路线,“也是为了让我扬长避短。”对海涛而言,参与这项运动更重要的是碰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球场上他们是并肩作战相互依靠的队友,球场下他们是侃侃而谈、相互打趣的好兄弟。
飞盘——在每一次投掷中释放情绪
在万象汇楼顶的室外足球场,记者见到了友行飞盘社的主理人残姐。当天飞盘活动还有半小时才开始,场上已经有男生女生在相互传接飞盘热身了。残姐告诉记者,友行飞盘社的成立其实只是她所创办的众多社群之一。曾在体制内拥有着一份安稳工作的残姐,在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工作中逐渐感到缺乏激情。在30岁那年,她选择跳出来创建社团,发展至如今成为合肥最大的非营利性线下青年社群。做一个沙龙、组一个乐队、排一出话剧、约一次聚会、打一场比赛,她把大学式的社团生活再次延续到这座城市。而友行飞盘社的成立是在去年初,“因为‘友行’本身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线下社群,所以成立后这项运动在社群成员间传播很快,而成员又会不断带着身边的朋友参与进来。”
一身运动服、一双跑鞋、一片飞盘,甚至不需要多专业的场地,即使是刚接触飞盘的运动小白也能在传与接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小小的成就感。在残姐眼中,竞技对于飞盘而言其实是次要的,她更看重的是大家在团队运动中的相互协作与彼此信任。“尤其是在场上,大家不分性别、不分年龄,接盘成功后的欢呼、失误后的相互打气,这些东西才是支撑大家继续下去的动力。”
ViVi是友行飞盘社社女队的成员,同时也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去年5月份,她通过朋友圈了解到友行飞盘社,并报名参加了一次新手场活动。接到飞盘、与队友间一次完美的配合所带来的成就感让她慢慢爱上这项运动。“在我眼中这也是一项绅士运动,现场没有身体对抗、没有裁判、没有粗俗的口号,在这里也能让平时身体较为吃亏的女生与男生一同参与。”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往往会围成一圈进行赛后复盘,这也是ViVi最喜欢的环节,“在这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哪一次传盘出现失误、如何改正、遇到相同的防守有没有新的策略……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分享和鼓励才是唯一的主题。”正是出于对飞盘精神的认同,才让ViVi这样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ViVi眼中,这项“男女通吃”的运动,给终日为工作奔波的年轻人提供了极佳的社交渠道——扔完飞盘,合个影,聊聊天,再聚个餐,除了锻炼身体,也能在每一次投掷和追接的动作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陆冲——在陆地体验冲浪般自由
初春的斜阳下,伴随着舒适的晚风,三两个年轻人正摇摆身体扭动向前,泵进加速,折返甩尾,自在穿梭于广场与公园间。身虽在城市,心却已在南加州的海滩逍遥自在。脚踩陆冲,哪里不是冲浪圣地?
第一次见到张瑶是在万象城的负一层,她正在为两名女生进行陆冲教学。据介绍,从构造上来看,狭义或传统意义上的滑板板面更短,板面轻、脆、弹,由于前后都是翘起来的,因此也叫“双翘”;而陆冲板稍长,板面也更平(没有明显的翘头)。由于滑板(即双翘)的脚窝更加凹陷,因此在做翻板运动的时候,滑板更容易找到“刷板”的落脚点。比起陆冲板,滑板更适合玩家尝试炫酷的动作。因为具备“双翘”的基础,所以张瑶玩起陆冲也算是无缝衔接。相较双翘,陆冲板轮子更厚,更有弹性,在平地上滑行也更加稳当,所以即使对于零基础的小白也很容易入手。看到记者的狐疑,张瑶直接拿起陆冲板演示,“你看陆冲不需要用脚蹬地,主要是靠身体摆动和重心切换进行左右转向,而这种运动模式也很贴近冲浪,从而让人即使在陆地上也能体验到冲浪般的自由。”
在张瑶看来,低门槛使得陆冲能快速流行,“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户外运动更多是为了通过一些方式来释放工作的压力,寻求一种不受拘束的自由感,而一块陆冲板,没有华丽的动作、炫酷的技巧,哪里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赛道。”为了让本土年轻人找到组织,张瑶与一家专业滑雪俱乐部合作成立了一家陆冲社,利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将零散的陆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不断扩大陆冲的影响力。
交谈中记者得知,除了是陆冲教练,张瑶还是合肥三里庵街道杏林社区的一位社区工作者,“社区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但目前与年轻人之间的连接还不是太好,甚至是断裂的。”而张瑶也曾和社区反映,在社区推广陆冲这项运动,充当与年轻人之间的一座桥梁,作为一种简单、新鲜的运动,既能推动全民健身又能促进社区的年轻人关注社区事务。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孙召军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