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全球科学家激辩“室温超导”
中科院物理所发文: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美国迪亚斯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提供了有朝一日在室温条件下毫不费力地传输电力的可能性。如果这一梦想实现,意味着未来从智能手机到磁悬浮列车,再到核电厂等一切使用电力的领域都会迎来颠覆式的变革。对于迪亚斯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业界褒贬不一,有些科学家则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对手质疑实验结果由公式生成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理论物理学家豪尔赫·赫希专注于“碳-硫-氢”化合物对振荡磁场响应的测量。在赫希看来,迪亚斯发布基础原始数据时,他的分析表明这一结果是由数学公式生成的,无法在实验中实际测量。“他的数据太整齐了,在实验室测量,你会得到带有噪音的数字。”赫希表示。
  作为迪亚斯的竞争对手,赫希的公开意见引起部分同行的不满,但也有人持类似的观点。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詹姆斯·哈姆林也深入研究磁测量,他表示,迪亚斯的原始数据看起来更像是自己发表的数据,不像来自实验室的数据。哈姆林的证据是最新论文中的内容有几段曾逐字逐句地出现在迪亚斯2007年的博士论文中。
  对于业内同行的质疑声,迪亚斯教授没有具体回应,他表示:“我只觉得这些是来自背景的噪音,我们正努力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罗会仟对记者表示:“做高压金属氢化物超导通常都是先从理论上计算出材料的稳定结构,然后根据这个结构推算可能的超导电性及其临界温度。实验上要直接测定材料在高压下的组分和结构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
  他指出,相较于迪亚斯教授上一篇被撤回的论文,最新的这篇论文有所进步。“最新的论文其实给出了实现室温超导材料的可能结构,上一篇文章只给出了元素组成;而且这次需要的压力更低,无论是结构分析还是物性测量,都要更为容易。相信在后续的科研跟进下,很快就能得到证实或证伪。”罗会仟对记者表示。
  国内高温超导材料已充分产业化
  作为物理学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从可控核聚变到量子计算机,室温超导将会极大地推动科技进步,并迎来超导产业的爆发。受最新研究突破的提振,国内A股市场“超导概念股”已经出现强烈反应。3月9日,中科院物理所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也发表了文章,科普了关于室温超导的知识,称“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上海超导副总裁、上海交大教授洪智勇向记者解释称:“在常压下通过超低温实现超导态,以及在常温下通过超高压强实现超导态,一直是超导学界的两种技术路线,都是通过极端物理状态(低温或高压)实现超导转变。前一种方式(超低温)更倾向于实际应用,因此现有的超导导线都采用这种路线;后一种(需要超高压强)更多在于理论意义探索,揭示超导导电的物理本质。”
  但他认为,迪亚斯教授最新的实验结果,即便数据验证为真实的,也不可能做成实用化导线。“虽然最新的实验把超高压强从200多万个大气压降到了1万个大气压,但在地表大范围、长距离地实现高温超导(-196℃以上),比实现1万倍大气压更容易、更便宜。”洪智勇向记者解释称。
  国内某超导装置上市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相比较室温超导的实现,我们认为,高温超导在未来二十年才是应用方向。”
  据介绍,继上海超导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高温超导材料的商业化应用以来,国内高温超导已经充分实现产业化,并供应了大量下游产业用户;此外,联创光电在超导感应加热等装置上实现了量产。但高温超导材料的成本相比铜线仍然高出不少,目前的高温超导材料以稀土钡铜氧为主,未来材料方面的突破可能会使成本进一步下降。
  天眼查App显示,“室温超导”曾于2020年被申请注册商标,申请人为深圳某公司,国际分类为广告销售,不过,该商标已被驳回复审。此外,我国已有多项“室温超导”相关专利申请,但其中多个“室温超导材料”“室温超导电导体”专利均为无效状态,“一种室温超导核磁共振仪”等专利已获授权。综合新华社、第一财经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