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从四古巷走出去的杨振宁
——写在《杨振宁“书”话》出版之际
  □合肥刘政屏
  1922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一),杨振宁先生出生于安徽合肥四古巷杨宅。在合肥度过的童年,他基本上都是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留学归来,他便随着父母从合肥到厦门,再到北京,最后到了昆明。虽然算不得很安定,后期还遭遇战乱,一度颠沛流离,但在母亲和父亲的精心教育和引导下,勤奋好学的杨振宁终于学有所成,于1945年赴美留学,并很快成就斐然,1957年与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71年第一次回国时就回到了故乡合肥,去了四古巷。我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知道我们这位了不起的老乡,并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与他有关的消息。后来关于他的媒体报道、他的作品集和有关他的传记、侧记、访谈等书籍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便开始有选择地收集一些。
  准确说,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够为杨振宁先生写一本书的,虽然我知道杨振宁先生是世界级的名人,高山仰止,但我并不清楚他所做的一切到底如何伟大、如何了不起,自然更是无从说给别人听。关于这一点,著名作家徐迟有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大家都很知道,大家都并不很明白。”但是我很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杨振宁先生,很想在杨先生诞生100周年之际为先生做一点事情,于是我想到了书——杨先生的作品和写杨先生的那些书、刊、报纸和图片资料,在家里已有的一部分基础上,尽力收集到100种,然后在2022年10月1日杨先生百岁华诞之际举办一个专题展览。
  产生这个想法是2022年4月中旬,庆幸的是,我居然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达到了自己预定的最高目标:报刊图片资料之外的100种杨振宁主题图书。与此同时,“恭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百种杨振宁主题图书版本展”也在有序安排、准备,并如期于10月1日在安徽图书馆揭幕。
  在搜集杨振宁主题图书的过程中,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写一组介绍这些图书的文章,然后印制一个小册子在书展期间发放给参观者。后来这个想法变成了出版一本专题图书,而这应该感谢安徽科技出版社,如果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就不会有《杨振宁“书”话》这本书。
  写作之前必须先阅读原著,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即便很基础的专业知识都是不容易看明白搞清楚的,因此我决定在努力去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大概明白的东西写出来,或者说是把自己理解的东西、感动的东西告诉给读者,这样的写作,虽然有些尴尬,但也不乏其特点,毕竟这本书的读者,绝大多数是“不懂”杨振宁先生的。
  因此,这本书是一本不那么专业的“书话”,也是一本透着真诚和热情的“书话”,但愿大家能够理解我、原谅我。
  在收集图书和写作过程中,我对杨振宁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直言不讳的个性,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他对于家乡合肥的关注、关心和期待,让人感动。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1922年出生于合肥,当时合肥是个约有5万人口的城市,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童年时光。从我1971年第一次回国探亲访问到今天,合肥的变化是非常非常之大。单讲我曾做过报告的厅堂,这三十多年来,我来过合肥七八次,每次来演讲所用的报告厅都比过去大了很多。我非常高兴看到合肥在物质上正在高速地发展,我知道下一次我再来合肥,还会看到更多的物质发展。”
  作为他家乡沾亲带故的晚辈,他位于合肥四古巷老宅后来的租客,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努力学习、理解杨先生,尽力宣传杨先生对于世界的贡献,他的博大胸怀,他的人格魅力。
  是的,我们对杨振宁先生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就我的能力而言,写一些有关
  杨先生的普及类文章、做一些小事情还是可以的。实际上在阅读杨振宁主题图书、写作这本书话的过程中,我感到还有一些杨先生的故事、名言等可以写,还需要继续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介绍杨振宁先生,还应该继续积极推动四古巷杨振宁旧居陈列馆的早日建成。
  杨振宁先生2021年当选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颁奖典礼上播放的有关杨先生的电视短片里,列举了他的科学成就和他对于祖国的贡献: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
  学术界公认,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4个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他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
  自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之后,他坚持每年回国一两次。他多次研讨中国教育和科技上存在的问题,主张重视基础理论的发展。他十分关心新中国的科研力量,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成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学习深造,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
  1996年,杨振宁接到了一份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请。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
  他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同时,他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以一片赤子之心进行谏言和批评,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给杨振宁先生的颁奖辞不长,但却很有力度和高度: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说得真好!“惊才绝艳”的杨振宁,我们确实应该“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