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转型,也是交通运输行业近年来的重要课题。3月16日,记者从2023全国公路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研讨会上获悉,目前全国范围内,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治超取得新进展,已形成全国治超“一张网”。而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开启安徽治超的新局面。
我省治超效果显著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曾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和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聚焦“车、企、源头、路面”四类主要监管对象,综合运用车辆定位跟踪、“以图识车”、“北斗”通讯终端在线自动检测等技术,采取多源数据分析、后台指挥调度、现场拦截打击等手段,对超限超载车辆开展精准打击,普通公路超限超载率长期处于1%以下,高速公路入口平均超限超载率仅为万分之0.23。
安徽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督局副局长胡冰著介绍,近年来,全省货运车辆平均超限超载率:普通公路长期处于1%以下,高速公路已降至0.01%以下。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率逐年下降,未发生因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
“在高速公路治超方面,目前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入口称重检测系统与收费系统联动对接,实现全覆盖。”胡冰著告诉记者,在区域联动治超方面,根据我省地域特点,建立皖南(黄山-池州-宣城-广德)、江淮之间(合肥-六安-铜陵-安庆、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皖北(亳州-淮南-宿州-蚌埠-阜阳)三个覆盖全省的长期区域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区域联动执法;先后建立“长三角”“苏鲁豫皖”“皖赣浙闽”“皖鄂赣”等协作机制,实现周边省份全覆盖。
多个科技产品亮相
科技赋能是治超工作的支撑。在研讨会开始前举办的全国公路治超创新技术产品展上,记者发现我省多个交通科技产品亮相。其中,科大国创展出的联网治超数智产品,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视觉分析、AI等技术,设计了囊括货运车辆遮牌智能识别、北斗在线查验、黑名单车辆电子围栏及自动预警等多款智能应用,实现全域治超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据介绍,这款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我省的治超系统上。
目前,我省已完成1个省级、16个市级及70个县(区)级治超信息系统建设,接入治超站点588个,整体联网率达90%,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监管平台、省市县站点四级应用系统互联互通。运用物联网、高精定位、视觉分析、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数据同传、智能核验、车脸识别、证据智能审核、车企画像、智能研判、路面定向稽查,源头追溯稽查、调度指挥、移动治超、信用治超、数据分析报告等创新应用,形成了源头和路面、科技和非现场、后续处理和失信惩戒的治超闭环管理模式。
我省还在非现场执法上探索先行先试。截至目前,全省联网运行非现场卡点400余个,累计办理非现场执法案件107388件,为推广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安徽模式。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