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今年是否还会伏秋连旱?
气象专家判断,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衰减,不会像去年那样
  去年,我省出现罕见的高温和夏秋冬连旱,今年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感觉现在的春天越来越短,事实是否如此?昨天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安徽省气象专家。
  今年的气候情况怎样?
  去年,我省出现罕见高温和夏秋冬连旱,二者有没有关联?以后,这样的情况是否会经常发生?今年的气候情况怎样呢?
  气象专家介绍,造成去年夏季高温和夏秋连旱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特别是全球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面积偏大,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带,我省在强盛的高压控制下,长时间高温少雨,造成严重干旱。除了大气环流异常这一直接原因以外,从2020年下半年发展起来的拉尼娜事件在去年夏季再次加强,它通过加强沃克环流和哈德莱环流,使得东亚夏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增强,是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的重要因素。夏季,高温、干旱两种气象灾害往往同时发生,这样的年份比较多,如1978年、1994年、2013年、2017年。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未来随着全球变暖,洪涝、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这是气候长时间的变化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年都会出现高温、干旱,还要根据每年海洋、大气环流等特征具体判断。
  气象专家介绍,今年的情况和去年有所不同,根据目前资料分析,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衰减,在春季减弱为正常状态,夏季不会导致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并长期控制我省,因此出现2022年那样严重的伏秋连旱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公众普遍感觉,我省几乎冬天过了就是夏天,春天越来越短暂了。这种感觉是否真实呢?
  气象专家介绍,根据国家标准,当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大于10℃判定进入春季,大于22℃判定进入夏季。从气候平均值来看,我省春季和秋季确实较短,均只有大约2个月;夏季和冬季较长,各约4个月。在气候变化背景下,21世纪以来,我省入春日期明显提前,但由于入夏日期也明显提前,而且入春、入夏提前天数相当,所以春季长度没有明显变化。
  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天气、气候、水几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未来发展。气象专家呼吁社会大众关注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建设更有力量、更加安全、更为美好的蓝色地球。
  就我省而言,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结构性、季节性紧缺。人工影响天气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手段之一。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可以提高降水效率,尤其是在降水量偏少的地区,开展常态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可以让更多的空中云水变成地面降水。目前我省已形成完整的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作业服务能力全覆盖。
  以2022年为例,全省气象部门共开展飞机增雨作业64架次,组织全省16市的90县(区、市)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699点次,全年累计增加降水约19.13亿吨。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通讯员王兵实习生张光洁
  □相关新闻
  安徽气象博物馆在芜湖开馆
  本报讯3月23日上午,2023年世界气象日安徽主场暨安徽气象博物馆开馆活动在芜湖市气象局举行。
  据悉,安徽气象博物馆之所以选择在芜湖市建设,与芜湖气象站是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目前坐落在安徽省内唯一的世界百年气象站密不可分。百年气象站是全球气候与生态的忠实记录者,是不可替代的气候科学和文化遗产。
  芜湖是近代安徽气象工作的发祥地,芜湖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先后入选“中国百年气象站”和“世界百年气象站”。作为安徽省首个也是唯一通过世界气象组织认证的百年气象站,芜湖气象观测站见证了安徽气象工作的发展历程。
  作为全国首个以省份命名且有独立法人资格,首个馆藏文物经国家文物局定级的气象类博物馆,安徽气象博物馆既展现了气象科技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又保护了芜湖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全面提升安徽气象影响力、芜湖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重要载体。
  安徽气象博物馆深入梳理安徽气象文化脉络,充分结合文物史料与现代技术,生动讲述了近代以来安徽省最早运用现代科学仪器开展气象观测的台站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现了新中国安徽气象事业的发展成就。在安徽气象博物馆里,历史文物不只是安徽人民与气象灾害抗争的智慧结晶的展示品,更传承着文明血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通讯员王兵司红君实习生张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