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启动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近一个月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餐饮外卖和婚宴、自助餐、单位食堂浪费等重点问题,督促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餐饮环节监管执法,完善反餐饮浪费标准规范,加强制止餐饮浪费宣传引导,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3月28日《中国食品安全报》)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餐饮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不论是婚宴上许多菜肴基本没动筷子就被倒掉,还是自助餐饺子“只吃馅儿不吃皮”,抑或单位食堂米饭、馒头等主食浪费惊人,餐饮浪费不仅缺乏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也没有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尊重。
伴随着社会变迁,餐饮消费的符号功能不断被放大,成为一种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手段。婚宴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和象征性,成为一些人的“竞赛场”。餐饮消费的品质和分量,不仅彰显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也和诚意、大方等社会评价关联起来。为了“脸面”,部分人在餐饮消费上不吝投入,这固然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却也造成了严重的食物浪费。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人们总是渴望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收益最大化;“吃得多赚得多”不仅罔顾身体承受力,也造成了自助餐巨大的浪费。说到底,再诱人的美食,也需要节制;随心所欲、恣意放纵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让食材被过度消耗。这样的损人不利己,折射出少数人的“文明剪刀差”——钱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精神家园建设显然“慢了一拍”。
餐饮消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炫耀攀比、铺张浪费非但没有制造出“高人一等”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反而映照出一些人精神家园的荒芜与贫瘠。
餐桌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缩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理应成为更多人的选择。鼓励消费并不等于鼓励浪费,追求节约与扩大内需并不矛盾;反对餐饮浪费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守卫粮食安全,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食物最大的辜负就是浪费,餐饮浪费理应被戴上“金箍”。
有什么样的“意义之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餐厅,不论是自助餐还是桌餐,节约食物、文明就餐理应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只有在失范行为与非失范行为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让“要我做”的规范要求转化为“我要做”的文明自觉,制止餐饮浪费才会蔚然成风。□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