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到2025年,我省农村“告别”黑臭水体
  本报讯昨天,记者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1%,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获优秀等级、位次提升至全国第8位。2024年底安徽省将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同时将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2025年全省域实现“无废城市”建设。
  “今后我们将大力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深化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动应对。”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哨兵介绍,安徽省将开展VOCS污染问题排查整治、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提升、臭氧精准防控体系构建和污染源监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27年力争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
  “我们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健全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推动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曹哨兵表示,到2024年底安徽省将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到2027年力争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左右。同时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严密防范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深入实施农村净水攻坚行动,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全部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27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0%以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安徽省合肥、马鞍山、铜陵3市已跻身“十四五”时期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行列。安徽在推动3个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的同时,梯次推动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今年推动阜阳、滁州、芜湖、宣城、池州、安庆6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推动蚌埠、淮南、淮北、黄山、宿州、六安、亳州7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5年实现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省将突出“巢湖生态绿心,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生态屏障,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对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的骨架支撑作用,积极构建“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会同有关部门落实“9+3”重点任务和40项重大工程。同时,持续开展绿色矿山建设,配合相关部门指导皖北6市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今年全省计划治理废弃矿山241个、面积3.06万亩,预计五年内安徽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率高于90%。
  安徽地处暖温带,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湿地镶嵌交错,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安徽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安徽省将积极稳妥推进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和风景名胜区,规范设立安庆江豚、金寨西河大鲵、黄山大鲵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芜湖外龙窝湖、安庆新洲、涡阳包河3个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同时,实施扬子鳄、安徽麝等极小种群保护、救护工程,开展安徽麝、银缕梅等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调查和拯救繁育建设。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