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高校医学生们缅怀“无语良师”
  本报讯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奠逝者、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有一群需要缅怀和感谢的特殊对象——“无语良师”。“无语良师”又称“大体老师”,是医学生对遗体及器官捐献者的尊称。记者了解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下称安医大接受站)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遗体接受站。截至今年3月25日,20年来已有5130位捐献志愿者在这里完成了登记手续。此外,该站已接受遗体捐献860例。
  在安徽医科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以遗体(器官)捐献的方式在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生命健康事业中无私奉献,他们捐献的不仅是遗体,更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位于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的安徽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第一个名字是安徽医科大学前身、原安徽医学院的首任院长——张锡祺。1960年,张锡祺去世。依据他的遗嘱,遗体志愿捐赠供医学解剖后火葬,部分器官用于病理研究、陈列。张锡祺以自己的身躯,为我省遗体(器官)捐赠工作启幕。
  安医大接受站的登记志愿者中,还有一群年轻人,也做了这件平凡而伟大的事。安医大2020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周静,在2021年刚满18岁的时候就签署了志愿书。周静不仅自己成为志愿者,还积极参与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是有关遗体(器官)捐献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
  市民周美兰和爱人李志云夫妇在十几年前就有了遗体捐献的想法。2016年下半年,联系上安医大接受站站长付杰,她和爱人把登记捐献遗体协议书寄了出去,成为第2869位、第2870位捐献志愿者。
  在周美兰看来,遗体捐献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她和丈夫选择登记捐献遗体,就是为了让医学生们有更多的教学标本。如今,周美兰和李志云已经引导了30多名志愿者登记捐献遗体,并带领大家组建了“三献”(即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艺术团。艺术团的姐妹们每年参加义演二十多场,虽然辛苦但也快乐。姐妹们有一个共同目标:争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让生命离开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记者了解到,在安徽省红十字会和安徽医科大学领导组织下,每年清明、重阳等节日期间,安医大接受站都会组织捐献者家属、志愿者、学生和工作人员参加缅怀追思活动,表达对捐献者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首席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