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让八百里巢湖 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光明日报》4月7日05版报道安徽合肥与巢湖结缘于2011年。当年,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合肥“拥湖入怀”,成为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从此开始了一段关于“城湖共生”的动人故事。到2022年,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已全部建成。同年,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2011年,合肥“拥湖入怀”后,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旋即成立,往日“九龙治水”的局面得到改变。对彼时的合肥而言,走好“城湖共生”之路的首要任务,就是再造“一湖清水”。始终坚持点线面结合、内外源统筹,通过十余年努力,如今合肥已构建起一套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去年7月,包括十八联圩在内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部建成,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累计投资近60亿元。十大湿地串起一条“翡翠项链”紧紧围绕着巢湖,成为入湖河水的“过滤器”,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米,构筑起环巢湖生态安全屏障。居于内陆的合肥,不声不响之间,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上城市”。
  自2018年启动十大湿地建设以来,合肥始终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生态补水、退耕还湿、植被恢复、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再现巢湖“三面青山一面湖”的胜景;2019年,合肥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为环巢湖湿地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与此同时,后期管养也持续加强,自去年起,合肥将连续3年专门安排8500万元预算用于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近年来,不断有珍稀候鸟在巢湖沿岸湿地现身,东方白鹳、白琵鹭、卷羽鹈鹕等珍稀候鸟都对巢湖“青睐有加”。“就拿东方白鹳来说,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十分严苛,堪称‘生态检验师’。一批批珍稀候鸟现身巢湖,就是巢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佳佐证!”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组专家虞磊说。
  截至目前,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0余种,随着十大湿地全部建成,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刷新。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全面实施全域十年禁渔。三年多来,合肥始终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落实十年禁渔工作:改渔政监管“单打独斗”为“多手联弹”;不断更新渔政监管技术装备;将禁渔防线从湖上提前到岸上、市场上、餐桌上……禁渔三年,成效显著,如今“湖中不捕,市场不卖,群众不吃”已成为巢湖新常态。
  2021年6月,巢湖流域治理入选国家首批“山水工程”。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促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现代治理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参与,政府不能单打独斗。”合肥市副市长何逢阳说,围绕巢湖治理,近期合肥正在谋划开放更多应用场景让社会资本参与。他认为,合肥需要以“山水工程”为统领,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系统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