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采茶踏青正当时。4月7日,安徽省疾控中心发布提醒,户外游玩、劳作时定要警惕草地、茶园、灌木丛中潜伏着的蜱虫。因为小小的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其中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也进入了高发季节。我省哪些地方有蜱虫?主要易感人群有哪些?发现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办?关于发热伴的一些问题,省疾控中心进行了解答。
我省哪些地方有蜱虫?
蜱虫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茶园、森林等自然环境。我省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拥有适宜发热伴媒介蜱生存的自然环境,每年的4~10月份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
什么是发热伴?
这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俗称“蜱虫病”。
感染后有哪些主要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有疫苗可以预防吗?
目前还没有研制出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苗。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会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会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淤血等。
发热伴是如何传播的?
已知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偶有报道,主要为直接接触危重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而导致人际间的传播。
感染后应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发现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办?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恐慌。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处理。取出蜱虫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两周,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
定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远离野草灌木,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走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加强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建议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尽量穿胶鞋。回家后应仔细检查一遍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