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姚明王治郅都穿过郑海霞的鞋
首批篮球名人“入堂”,“大码鞋”的传承故事从名人堂讲起

  4月9日,中国篮球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众多中国篮球名宿齐聚天津青年会东马路会所旧址(中国现存最早篮球馆),在那里举行了2022年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15位“特别致敬人物”、9位举荐入堂人物以及“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五十杰)”优秀集体正式入堂。从宋晓波、刘玉栋、王治郅、郑海霞到许利民、丛学娣、胡卫东、蒋兴权,8位入堂人物依次上台发表演讲。他们感谢了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教练、众多前辈和队友、默默支持的家人,也分享了关于中国篮球传承的故事。
  回顾 中国篮球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篮球运动诞生于1891年,1895年,美国人来会理来到天津工作,在北洋医学堂作讲演,并进行了篮球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篮球表演,成为篮球传入中国的最早标志。
  1914年,天津青年会东马路会所建成,内设体育馆、室内篮球馆、电影院、教室、健身房、图书馆等。东马路会所不仅是天津近代社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建筑、中国现代体育的重要引进渠道之一,还拥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室内篮球馆。
  仪式现场,中国篮协主席姚明以及入堂人物参观了《中国篮球的早期发展——从天津走向奥运》主题展览。从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到中国第一场篮球表演,再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国篮球的早期发展历程一一呈现。
  亲临承载中国篮球历史的建筑,参观完主题展览,见到众多中国篮球名宿,姚明也难掩激动,“与如今遍布大江南北的赛事活动、参与篮球的人群相比,今天的场合非常小,真是印证了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能够保留下这么好的场地,让我们篮球人能够找到梦开始的地方,寻找我们的初心,非常感谢。”
  谈及中国篮球名人堂的建立,姚明感谢了众多前辈多年来付出的努力,他强调,“我们要向前看,同时要去看我们从哪里来,过去发生了什么,有怎样的故事。创造了这些故事的人,又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当这些故事被一一讲述,成为我们篮球人基因的时候,未来的道路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传承 穿前辈的大码篮球鞋只是缩影
  首届中国篮球名人堂的入堂成员有15位“特别致敬人物”、9位举荐入堂人物和一个优秀集体,这并非中国篮球的全部。自1895年篮球运动传入中国至今,历经几代运动员的传承,中国篮球才有如今的光景。
  “传奇自传承”是本届名人堂的主题。现场举办了《中国篮球的早期发展——从天津走向奥运》的主题展览,仪式通过视频的方式回顾了中国篮球各个发展阶段的艰辛历程、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上台演讲的入堂人物讲述了很多传承故事。
  9位举荐入堂人物中,83岁的蒋兴权年龄最长,最后一个登台演讲。做了50多年教练,他记得每一名弟子的成长轨迹,比如一同入堂的刘玉栋和胡卫东。一次训练中,年轻气盛的两人因为碰撞而动武,蒋兴权让两人罚站反省,后来有了“认错就有饮料喝”的故事。
  胡卫东和刘玉栋、王治郅都记得蒋兴权每天督促大家跑3200米的情形,“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篮球运动员的‘恐怖记忆’。”除了蒋兴权等数位功勋教练的严格要求,中国男篮的“黄金一代”们也会通过内部竞争和学习,共同进步。
  刘玉栋说,他的三分球不如胡卫东,脚步不如巩晓彬,扣篮不如王治郅。王治郅亲承,他的脚步都是巩晓彬教的,胡卫东的三分绝技他根本学不民(教练员)。了,一对一的比赛他永远打不过刘玉栋。高度近视的胡卫东在身高、对抗、脚步上都没有优势,只能在三分投篮上形成肌肉记忆。  
  宋晓波是中国女篮的功勋队长,在当时的男篮队员面前也是“长辈”,以至于时至今日,姚明、王治郅甚至是王非都管她叫阿姨。宋晓波曾和王治郅的母亲是北京队队友,也始终感念刚进国家队时的队长方凤娣,后者是姚明的母亲。
  中国女篮连获1983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铜牌时,丛学娣、郑海霞当时是刚入队不久的年轻队员,宋晓波是她们的主心骨。郑海霞经常到宋晓波的房间“搜刮”玩具,其中一件玩具被郑海霞保留至今。
  郑海霞的第一双专业篮球运动鞋是穆铁柱给的。后来,王治郅从郑海霞那里得到一双大码篮球运动鞋,姚明也从郑海霞那里得到一双大码鞋。穿前辈的篮球鞋,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曾是老一代篮球运动员的传统。
  寄语“不靠苦练,怎能在国际篮坛发声?”
  4月9日的仪式现场,穆铁柱的儿子穆桐替父亲代领了名人堂徽章,韩旭、武桐桐两位中国女篮现役队员专程为恩师许利民助阵,入堂人物的名人堂徽章则由天津的青少年代表呈递。作为下一代,前辈们的故事让他们以独特的方式理解了中国篮球精神。
  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为中国篮球作出贡献?每位入堂人物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根据亲身经历总结出的“秘诀”,也许不适合所有人,但相信年轻人能够从中汲取经验。
  天赋有高低,但努力无极限,这是刘玉栋对年轻运动员的寄语。“战神”开玩笑地提及,他曾在全运会决赛中绝杀上海队,至今记得姚明重重摔在地板上的画面。他还记得总决赛输给上海队却拿到最有价值球员后,姚明对他说:“老刘,我恨死你了。”能够站在名人堂入堂仪式的演讲台上,他要感谢老朋友——十块碎骨。
  从9岁开始打篮球,胡卫东用了12年时间进入国家队。在蒋兴权麾下效力时,既有每天跑3200米的“恐怖记忆”,也养成了写训练日记的习惯,这些笔记后来成为他的执教宝典。胡卫东相信,没有人能永远年轻,却有人永远热爱篮球。
  丛学娣的职业生涯则是对“小个子也有大能量”的最好诠释。初学篮球时,丛学娣并没有意识到篮球和身高有关,一步步从青年队、成年队走到国家队,正是教练们、队友们的信任让她帮助中国女篮先后获得两届奥运会奖牌,“坚持,让我顶着最小的个子打球,隔着最远的距离进球。”
  如今的中国女篮迎来又一个辉煌时期,离不开许利民长达5年的执教,是他培养了新一代女篮运动员战胜一切的勇气和信仰,重新锻造了中国女篮精神。在许利民看来,篮球不只是技战术,还在于精神力量,作为教练员,不仅要传授篮球技战术,更要身体力行,影响队员。
  相较之下,中国男篮正处在低谷期。蒋兴权提到,年轻一代中不乏优秀的运动员,篮球天赋、先天条件都比较好,如果坚持努力训练,他们会更加优秀,“不靠苦练,我们能在国际篮坛发出中国声音吗?篮球运动员的确需要天赋,但没有艰苦的训练,天赋不可能兑现为成绩。”  
  作为“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五十杰)”优秀集体的获奖代表,匡鲁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名人堂入堂仪式是中国篮球发展史的重要节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我们要传承老一辈运动员的精神,重新向上攀登。”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新京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