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清明忆彭拜
  □合肥 戴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在哀伤的氛围中冥想,我在记忆的长河里追寻——安徽文坛才华横溢的老作家、合肥本土满身掌故的好乡贤,一年多前以九九遐龄驾鹤仙去,能不忆彭拜!
  从正心巷到二里街,80年一路“写”来。论年龄,彭拜长我父母一两岁,是长辈;论知识,彭拜满腹经纶,我充其量只能算后学。自打结识,我学到很多,真的很澎湃。
  彭拜的人品很澎湃。记得初次投府拜访是38年前,受供职单位指派,为一部合肥籍名人书稿,请他把关润色。那时他“复出”不久,刚搬进省文联宿舍“文园”,三室一厅,在迭经坎坷30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兼会客室。他说他深知老之将至,文思泉涌,笔耕不辍。书一本本推出,南方和本省的几家出版社还不停地“催债”,但他都一口应允,为挚爱的家乡和合肥名人做“无偿劳动”。如刘铭传诗所云,“圈圈点点又叉叉”,几次三番下来,我们的书“增光添彩”了,可他的书耽搁了,只能熬夜在“补蹉跎斋”里“恶补”。我忐忑不安,他却说很高兴结了个“忘年交”,送我的书题上“友谊之树长青”,还说请“方家哂正”,我受之惶然有愧。彭拜是“老合肥”,知道我研究地方史,给我提供了不少亲见亲闻亲历之掌故,我把它们收入《合肥文史资料全书》中。可后来有一段时间,他却一再婉拒我上门请安,说“老相”不中看了,我也就没再坚持,谁料想竟成永诀!
  彭拜的作品很澎湃。他可谓“全才”,拿手的小说之外,散文随笔、诗词联赋、剧本歌谣,样样擅长。中国作家网介绍:著有长篇小说《汉苑血碑》《红颜幽梦绕香山》《斜阳梦》《梨花梦》,中短篇小说集《骄傲》《搬家》《潮州梦》《清泪沉江》,文集《婚后之恋》,旧体诗集《旧梦小集》《回音壁》,剧本《幸福》等,小说《三人行》《李马渡康王》被选入多种选本,散文《婚后之恋》收入《中国散文精品·当代卷》等20种书刊。进入新世纪,又有小说《远梦残痕》等出版。《斜阳梦》1990年由漓江出版社推出,虽是老合肥的市井画卷,却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舒芜、鲁彦周、公刘、刘祖慈、沈敏特、严阵、柯文辉、段儒东、韩瀚等名家力挺。即使有“对号入座”,有争议,也收到“洛阳纸贵”的效果;《婚后之恋》把“我”与“她”新婚之夜“解怀”后宽衣,帽子和耳环谁压在谁之上,喻示今后谁能压住谁,写得惟妙惟肖,一时间20多家刊物竞相转载。
  彭拜的家风很澎湃。很难想象一个只读过小学、因失祜仅上了15天初中的人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彭拜做到了,并且凭实力登上新中国安徽第一批专业作家的舞台。彭拜决意“让自己的一生,作为留给子孙的一本立身做人的教科书”,“言教固不可少,身教更为重要”。虽历经坎坷,但家训是“知辱者奋,怀志者韧”。晚岁四代同堂,其乐融融,然制作家规《子孙须记》:“再穷不诉穷,再苦不叫苦”,“此生不留恩仇怨,只向心田把爱栽”,“欢乐分到大家名下,痛苦埋在自己心里”,把家国之爱播撒人间。他和刘阿姨是恩爱的典型,齐家的表率。六个子女,艰难困苦玉成才,“陆紫侣”的一本书,装帧设计编排印刷,合力为之,书名就叫《我们的爸爸》。他们把父母年轻时的肖像用电脑P上西装婚纱,再和钻石婚照“同框”,爱意盈盈。二老九秩,他们又奉上90朵玫瑰,灼灼其华。正是:“放眼回眸,看苦旅人生,过雨穿风,两情坚兮同金石;新妆旧影,忆良宵花烛,移环解佩,闺趣盎然见性天。”
  读拜老的书不厌倦,好喜欢,感觉像春天。他写活了家乡,他永远活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