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路上,不落一人。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聚焦生活贫困和发展困难的各类特殊群体,竭尽全力助老、助残、助困,不断丰富保障和改善民生内涵,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
爱心助老打造淝河示范
“我年龄大了,腿脚也不方便,又不会用智能手机,一直担心不及时认证会影响养老金发放。幸亏村里的志愿者帮忙,在家里就完成了认证工作,真是太感谢了。”在该镇平塘王村盛奶奶家中,村社保站及妇联工作志愿者正为其进行“一对一”认证服务,最大限度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及时完成养老资格认证。
今年2月起,黄巷村针对年老体弱者及孤寡老人,采取户外集中设点及上门入户的方式协助办理养老认证,同时,积极开展信息核实工作,讲解领取养老金认证自助服务,将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工作落到实处。
近期,老官塘社区在淝河佳苑小区开展“便民义剪”“‘足’以动情”等系列惠民、便民活动,持续落实为辖区高龄、特殊人群、低保困难居民送爱心,切实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淝河镇各居村党委运用“党支部携手志愿者”服务民生的创新模式,以“民生微实事”引领服务为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逢年过节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残疾人以及五保户老人。
与此同时,淝河镇为高龄老人提供贴心服务、动态管理。由于高龄津贴涉及老人切身利益,增减变动频繁,镇、居村便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及时增减。截至2022年12月,淝河镇共发放高龄津贴资金145.68万元,发放11982人次。此外,为全面保障特殊老年群体身体健康和生活便利,淝河镇积极建设老年助餐点、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助老服务水平。
暖心助残建立兜底保障
从事残疾人帮扶工作已有15年的蔡玉霞,是淝河镇残疾人专职委员,在她的带领下,淝河镇助残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从政策上着手,在细节上发力。在淝河镇,残疾人办证已经从“你找我”变成“我找你”。哪家需要换证,谁家需要申请补贴,工作人员们都记录在册牵挂于心,及时联系他们办理。
卫先生今年40岁左右,患有软骨病。得知卫先生残疾证10年期满需要换证,蔡玉霞第一时间联系院方医生,请医生上门给卫先生作肢体鉴定。在随后的智力鉴定环节,蔡玉霞又和志愿者一起,把卫先生送往医院。她始终把残疾人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这样的工作情形,在淝河已经年复一年地往复“上演”了多年。淝河镇残联及民政部门精准按照残疾人个性化需求,开展无障碍家庭改造、上门送温暖、发放定制辅具、专业康复疏导等一系列助残活动。正是这日复一日的爱心坚守,才有了今日淝河助残工作的高分成绩单。
目前,淝河镇共有持证残疾人930人,二级以上残疾人502人。据悉,淝河镇共有143户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其中一、二级残疾人90人;三、四级残疾人53人。2022年全年共发放救助金149.85万元。全镇有514名重度残疾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22年全年共发放补贴37.27万元。
用心助困让爱持续传递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于各类失业、就业困难人员,淝河镇依托线上“就业e站”平台,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升民生政策知晓率,线下举办各类春风行动招聘会、社区专场招聘会、退役军人招聘会等,现场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拓展居民就业和企业招工途径。
崔女士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多次参加淝河镇组织的残疾人就业指导培训,在原先开小卖部的基础上,如今又拓展了理发店、汗蒸房、美甲美睫、收发快递等多种经营业务,靠着这些收入,不仅养活了自己更养活了家庭。
截至2022年12月,淝河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低保户有203户244人、城市低保户53户66人,共发放低保资金242.09万元,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此外,2022年淝河镇全年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孤儿发放救助资金14.11万元,特困供养人员39人,同时全面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2022年全年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2.59万元,救助43人次。
在淝河,财政救助是手段,提高特殊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助力特殊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才是最终目的,随着扶弱工作的深入推进,淝河镇正在无限接近这一目标。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哲吴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