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云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收到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原主任编辑黄桂珍惠赠的新著《如愿》(黄山书社出版),这是她继《岁月的行囊》和《心语》后的第三本散文随笔集。全书100篇,主要是记叙散文,共20万字。总体说来,《如愿》写了众多令作者感动的人和事,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文风清新朴实,舒卷自如;内容积极向上,启人心智。
通读《如愿》,我以为该书有如下几点值得点赞。
倚马可待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奋战九个多月,三本书的写作计划终于完成了,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对于一位退休的业余作者来说,如此快速惊人,可谓倚马可待。
之所以有如此快的速度,我想,首先是作者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并善于观察;其次,作者爱读书,勤读书,并且读好书,从中充电补养,启迪心智,开阔视野,增强思想活力和写作能力。诚如是,则下笔自如也;再者,作者具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决不欠账的精神,正如作者所说:“每天必须完成一到两篇稿子的写作任务。如果哪一天没有按时完成,我会在第二天加倍努力,及早地补上”;此外,作者当了多年的报纸编辑,实践锻炼了她的笔力。
文字朴实
同之前的《岁月的行囊》和《心语》一样,我读《如愿》亦感到轻松愉快。作者的文字清新、朴实,说的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话,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写的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人和事,生动活泼,很接地气,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读下去,毫不费力。
让我们看看《故乡的四季味道》对春节过大年的精彩描述:
“一进农历腊月,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忙活了,她们亮出多种厨艺和案板手艺,迎接新年到来。蒸粘豆包、蒸花卷馒头、包饺子,笼屉里蒸出多种造型的小动物食品,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这一年中最盼望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杀猪宰羊了……男人们磨刀霍霍”。“春节期间大家都轮流‘坐庄’,东家品,西家尝,不亦乐乎!每家农舍里至少要摆三四桌呢。乡亲们高举酒杯,二锅头、老白干一下肚,热气腾腾,满脸绯红,无比幸福。”
瞧!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的生活情趣!
还有,作者接连用动词组句,使文章活泼跳跃,如:“小孩子们边吃边打打闹闹的嬉戏、玩耍,而女人们聚在一起就更热闹了……她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开怀大笑,引起男人们免不了回头看她们一眼。”
总之,作者用朴实、活泼并略带风趣的文字,描述了乡亲们蒸包子、包饺子、磨刀霍霍向猪羊,高举酒杯庆春节的欢乐场景,将过年的热闹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母爱伟大
作者的多篇散文写了亲情,其中《母亲的身影》尤为感人,作者着力描写她最后一次回家别离老母的情景。作者善于“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选了几个典型细节来写深切的母爱,如作者离别前一天晚上,母亲夜不能眠,想着“女儿以后很难有机会回来了”,“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第二天早早就起来了”,“吃过早饭后,母亲给了小弟一些钱……让小弟在佳木斯找个像样的饭馆,招待我吃顿饭,再上火车”。读者看了这些细节,“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深情便跃然纸上。
再看送别:作者临别时,中风后的母亲拖着病体,送作者到大门口,靠在墙壁上,全身心地目送作者离去。这时,作者动情地写道:“我见她眼圈红了,强忍泪水,不让它流下,怕让我看见,便掉过头去,擦拭一下,赶紧向我招招手。”令人动容的此情此景,让一个中国传统母亲的形象赫然呈现在读者眼前。
善于观察
作者尤爱香樟树,《如愿》有两篇写了香樟。一篇是《可爱的香樟树》,作者特意以十九字诗体满腔热情地歌颂了香樟。此篇描绘香樟枝繁叶茂,耸入云天,其清香沁人心脾;其绿荫清凉莘莘学子;其性格坚韧豁达,不屈不挠。结尾又动情地写道:“我欣赏挺拔香樟爱慕香樟为它赞美为它歌唱,愿更多香樟树覆盖大地去播撒幸福造福四方”。最后一句“有志者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不妨去学一学香樟”更为出彩,这是诗眼,是点睛之笔;另一篇《窗外》也写了香樟树:“冬天,他们的叶子也不忍心脱落到一叶不留,因为体内还储存着大量水分,以保持繁华叶子的翠绿,以便在严寒冬季继续为人们提供浓郁的绿荫。”
我们的住宅不远处,也有一片香樟林,大家常去那儿锻炼身体,可就是没有注意到冬天的香樟还有绿荫,可见作者是多么善于观察啊!
刻画人性
《人性的一瞬间》写了一位女子,她平时见到人总是“头一扬,眼一斜,连理都不理就过去了”;更绝的是,她居然使用小伎俩给别人添麻烦。作者写道:“有一天,老友从外面回来,正遇上那个女人开门出来。由于单元门锁不太灵光,开锁费劲。老友想趁她尚未关门之际顺便进去,免得再费劲开锁。哪承想,那女人趁老友尚未进门时突然对老友说:‘你看,你后面是什么?’待老友一回头,这女人便迅速把门关上了,而且头也不回地走了,边走时嘴角上还挂着一丝捉弄人的冷笑。”
这虽然是小事一桩,可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使用小伎俩这一典型的细节,便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性丑陋的一面。
读罢《如愿》,获益良多,衷心祝愿作者在今后的岁月里竿头更进,写出更多更好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