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再出发!利辛勇士将三登珠峰
  5月5日傍晚,安徽利辛人汝志刚乘坐航班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回到成都,这是他第三次冲击珠峰前在国内做的最后一次休整,并静候攀登珠峰的最佳“窗口期”。此前,汝志刚已经在尼泊尔进行了为期24天的适应性拉练。“攀登珠峰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要准备的事太多,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直到5日夜里11点多,处理完手头事情回到房间休息的汝志刚才有空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
  为练体能,爬了40多趟嵩山
  汝志刚是安徽亳州利辛县孙庙乡人,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回想起自己的“入圈”,汝志刚仍觉得一切都是天意。2016年,汝志刚正在非洲肯尼亚旅行,“在我的印象中这里好像有座雪山,因为赤道附近有雪山很稀奇,所以我就和当地向导打听了下。”出生在皖北平原利辛县的汝志刚骨子里对大山大河充满着向往,在得知有着“非洲之王”美誉的乞力马扎罗山就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边界时,他直接买了张机票,赶到了乞力马扎罗的山脚下。
  “是纯新手,完全没有登雪山的概念。”当真正直面眼前的雪山时,汝志刚还是暗暗吸了一口凉气。就像一位刚进学校的学生,向导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从登山服装到登山设备,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临时租借的。“因为欠缺经验,白天和晚上都喝了很多咖啡,结果连着好几晚都没能入睡。”第一次的攀登是艰苦的也是刻骨铭心的。
  靠着一股新鲜劲,从2016年底到2017年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汝志刚密集地完成了徒步纵向穿越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峰、登顶昆仑山慕士塔格峰、登顶喜马拉雅山马纳斯鲁峰。
  在一次环球旅行结束后,汝志刚回到国内开始拉练自己的体能。除了去健身房锻炼,汝志刚还走遍国内的名山大川,“光是河南嵩山就爬了四十多趟,随着体力的越来越好有时一天会上下走两趟。”汝志刚回忆,看到挑山工背着那么重的货上山还能健步如飞,自己也开始学着他们扛着水上山,“从开始的十斤到后来的几十斤。”
  首次攀登,遇上“珠峰拥堵”
  攀登的山越来越多,登顶的峰越来越高。在2019年,汝志刚来到了尼泊尔,“我准备了两年时间就是为了眼前的那座山峰,是时候让我心底的种子开花结果了。”
  2019年4月初,汝志刚团队开始适应性攀登。如果不在6000米以上的地方住上几晚就去登珠峰,是很容易出现呕吐、头痛等高原反应,这将直接导致登顶失败。除了高原反应,攀登者们还容易面临“昆布咳”。
  2019年5月,汝志刚终于迎来了攀登珠峰的最佳“窗口期”。由于此次“窗口期”较短,很多队伍的攀登者都集中在同一天冲顶。结果22日在海拔8790米的希拉里台阶处,汝志刚和约200多名攀登者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珠峰拥堵”。高寒、缺氧、狂风……他在恶劣的环境下堵了近三个小时。
  “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汝志刚被困在光滑的冰壁上。为了保证安全,他只能两只脚蜷缩着,将冰爪深深地扣进冰壁,咬牙坚持着,等待有人疏通拥堵。不想,冰爪突然打滑,他沿着冰壁向下滑去,幸好被向导一把拽住,才避免坠入深不见底的悬崖。
  “整个冲顶过程中,我吃不下任何东西,只喝了3杯水,人一下子瘦了5斤。”汝志刚说,2019年的登山季,有11位珠峰攀登者遇难,其中1人因拥堵筋疲力尽,在最拥堵的希拉里台阶处遇难。7人在成功登顶的下撤过程中去世,3人在营地、帐篷内长眠。“相对于攀登者身体上遭受的困难,心理上的冲击也十分强烈。攀登中,每当看到攀登遇难者的遗体,我的心都会为之一颤,心里的触动则更加难以形容。”
  再次攀登,见证珠峰高度变化
  作出第三次攀登珠峰的决定,有些网友觉得不解,汝志刚给出了他的答案。今年是人类首次登顶珠峰70周年,1953年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完成了人类登顶珠峰的壮举,因而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点再登珠峰意义非凡。
  汝志刚还告诉记者,第一次从位于尼泊尔的珠峰南坡一侧登顶成功后,在尼泊尔政府颁发的登顶证书中珠峰的高度为8848米,而在第二次从中国境内的珠峰北坡登顶后,我国政府颁发的登顶证书中珠峰的高度为8844.43米。“而在2020年12月8日,中国、尼泊尔两国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
  即使两次登顶珠峰,对自然的敬畏、与山川的交流也让汝志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汝志刚告诉记者,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攀登将一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徐霞客精神传递给所有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攀登珠峰,但每个人都要勇于攀登心中的那座珠峰。”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孙召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