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5月10日报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传清康熙年间,名臣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因宅基问题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遂批诗一首。张家人得书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闻名历史的“六尺巷”因此形成。近年来,安徽桐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社会治理,形成了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体系,以“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一直以来,乡镇法庭都存在着‘案多人少’的矛盾,一边是群众面临诉讼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另一边是法官面临海量案件而疲于奔命。”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庭长张诚如是说。
为缓解日益突出的“案多人少”矛盾,2015年,桐城法院提出“六尺巷工作法”,率先在孔城法庭试点运行。如今,“六尺巷调解室”已建成240余个,覆盖了桐城全市所有基层单位。
张诚介绍,“六尺巷工作法”分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
听,过去倾听当事人陈述多在庭上,现在庭前庭上庭后皆可听,线上线下皆可听,方便了法官和调解员了解各方诉求和矛盾焦点。
辨,释法明理、明辨是非,“要寻求各方利益之间的平衡点,而不是和稀泥”。
劝,“这是最关键一步”,从法律、道德、文化层面进行劝导,同时还要顾及当事人脾气秉性、当地风土人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劝导方式、运用恰当的劝导语言。
借,则是借力调解,“让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的案外人参与进来”,进一步说服当事人。
让,依据六尺巷典故,倡议“强者先让,互谅互让”,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和,不是为了和而和,而是要将矛盾“斩草除根”,通过加强对重点案件回访等措施,让破裂的社会关系在调解中得以修复,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当前,孔城法庭涉小微企业纠纷案件调撤率已达70%,为小微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打官司总有一方败诉,运用好调解,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如今,法庭的作用已不仅是判。”张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