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她八年两次捐髓救人
为全国仅有的两位两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性之一

  胡常引为安徽省首例二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受访者提供) 

  5月10日上午10点多,在淮南东方医院集团凤凰医院产房里,随着一名男婴的哭声响起,一个新生命又来到人间,助产护士胡常引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记者了解到,今年36岁的胡常引是淮南市第1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安徽省首例2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位两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女性之一。
  首次捐献:让同事为其保密
  10日上午10点多,记者见到胡常引走出产房时,她身上还穿着绿色手术服,头上戴着蓝色手术帽,摘下口罩笑起来显得格外亲切。
  胡常引从小生长在淮南市凤台县乡下,让她养成了吃苦耐劳、体贴他人、善良担当的品格。2006年,她从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助产护士,终日守护新生命的她对生命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和认识。
  2011年,胡常引的父亲生病住院,需要输血治疗,当时血库供血紧张,她便去淮南中心血站献血。“我那天献完血离开时,看到血站大厅有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牌,上面写着‘留一个血样,可以为白血病患者带来重生希望’,我就回头抽了3毫升的血,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样本。”胡常引说,身为医务人员的她,深知血液病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当时就想着一定要给患者留一份生的希望。
  2012年6月,胡常引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电话,说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征求她的意见,问是否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她当即就表示同意。
  “我后来听说患者比我大2岁,刚生过一对双胞胎才半年,这更加坚定了我要为这名患者捐献的信念,希望我的捐献能挽救她,不能让两个孩子刚来到世间不久就失去妈妈。”2012年12月,胡常引提前一周来到安徽省立医院住下,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准备。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向红十字会提出两个要求:不让家人、单位和其他任何人知道,不宣传不报道。而得知需要住院请假无法向单位隐瞒时,她又和同事“约法三章”:帮着隐瞒,不得向其家人走漏风声。
  住院期间,胡常引因特殊敏感的体质,对动员剂过敏,出现了严重反应,而她硬是靠毅力咬牙坚持了下来。采集过程中,因其血液高凝导致采集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一直报警,不得不拔掉针头,输液稀释后,再重新穿刺采集,如此反复数次。她血压上升、心动过速,承受着难言的痛苦和压力,却咬紧牙关不做声。
  采集医生也是第一次碰到如此情况,非常心疼她,反复问她要不要继续采集,可面无表情的她只坚定地吐出一句话:“采,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整整9个小时,胡常引最终完成了捐献。
  捐献中止:以为与患者缘分划上句号
  “造血干细胞送到北京,救治双胞胎妈妈后,我以为她的病就好了,按照捐献规定,双方是不能见面的,我也没有她的过多信息,只希望她早日康复,和家人生活幸福。”捐献之后,胡常引回到单位正常工作起来。
  2016年的夏天,胡常引刚经历了一次手术和严重的车祸,身体尚未恢复时,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电话,得知双胞胎妈妈的病情又复发了,需要有人捐献淋巴细胞。“没问题,我随时都可以去捐献。”
  就在胡常引准备去捐献的前一天晚上,又接到红十字会电话,说患者“突然发生变化,明天不用去捐献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几个月后,胡常引都没有再接到让她去捐献的通知,她当时以为这个“突然发生变化”,可能是患者已不在了,她为此感到很心疼,惋惜未能早些通知她去捐献,她也以为自己和双胞胎妈妈的缘分就此划上了句号。
  2018年,胡常引遇到疼爱她的爱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日子越来越红火,就准备要一个孩子。
  二次捐献:只为坚守生命的承诺
  2020年10月的一天,胡常引又接到红十字会电话,还是为那位双胞胎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这让她很意外,也很兴奋。“让我去捐献,就说明她还在,命中注定我要救她。”当时正在备孕的胡常引和爱人商量,暂时不要孩子了,先去救人,爱人很支持她。
  2020年10月10日,胡常引再次来到省立医院住院,做捐献前的准备。这次注射第一针动员剂后,她又因特殊的过敏体质出现了剧烈的反应,呕吐不止,不能进食,随着动员剂的增加,反应越来越重,还伴着全身疼痛,头晕目眩,无法入睡。住院4天,医生给她输上营养液维持,并反复征求她的意见,问能不能坚持,她总是一句话:“没事,能顶住,必须捐!”
  10月14日上午,胡常引为了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毅然要求提前采集捐献。省、市红十字会和供患双方所住的医院进行沟通会商后,决定提前采集捐献。
  当日13时30分,胡常引进了采集室,经过4个小时共采集了252毫升,采集顺利结束。大家提着的心释然了,十分虚弱的胡常引望着那袋沉甸甸的“生命种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天,工作人员临时改签机票,护送“生命种子”火速赶到河北,再次挽救了那位双胞胎妈妈的生命。
  捐献造血干细胞,在目前依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情况下,捐献一次都十分困难,何况是二次、三次捐献!而胡常引却一而再再而三不顾一切地捐献,去挽救异乡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这在别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胡常引却说:“什么也没有救命重要,我要坚守生命的承诺,只要我不死,救人到底。”
  一次承诺,三度履约。胡常引用自己非凡的经历,向人们诠释了诚信的力量,善良的力量,爱的力量。
  在采访结束时,胡常引特意让记者给她在医院“大爱东方”石碑前拍张照片做纪念,她说,特别喜欢“大爱”两个字,只要心中有大爱,人间处处见真情。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