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左)和父母亲。
本报讯 “我把事情看得很淡,志愿遗体捐赠,对社会来说是好事。我自己做到这一点,影响到身边的亲戚、朋友,对社会也是正能量。”月16日上午9点,在合肥星隆国际小区,57岁的曹芳如是说。2018年7月,曹芳在安徽省红十字会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志愿在逝世后将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在曹芳的带动下,第二年,她的父母也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曹芳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老家在安徽庐江。1986年,曹芳参加工作,1994年来合肥定居。她当过老师、做过物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中也是个热心人,曾在公交车上制止小偷行窃。同事、朋友遇到烦心事,也都愿意和曹芳说。“他们总说我是个热心人,但我没有什么抱负理想,只是想做一个平常的人。”
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前,曹芳是一名献血志愿者。2009年时,曹芳在物业上班,在同事带动下,她第一次去合肥步行街的献血点无偿献血,“我是O型血,我觉得能帮助别人。”
对于曹芳志愿捐献遗体,身边很多亲友一开始不太理解,“他们觉得我很傻。我一开始无偿献血时,身边也有朋友不理解,说我傻。”曹芳却认为:“这个社会必须要有愿意付出的人,这样社会才会进步。”在曹芳的坚持和解释下,她身边很多朋友也慢慢理解了她的善举,“志愿捐献遗体,我丈夫和女儿现在很支持,他们一开始不支持的,后来我给他们做工作。”曹芳说。
谈及志愿捐献遗体,曹芳说,1998年,她的哥哥因工伤事故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我想人为何这么脆弱?活生生的一个人,一眨眼就没了。如果哥哥的生命能够延续,那该多好。”因为哥哥的离世,曹芳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在曹芳的带动下,她的父母曹光国(90岁)、汪桂花(86岁)也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5月16日上午,在合肥和地蓝湾小区,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曹芳的父母。“听到女儿跟我说捐献遗体,我第一个赞同,人死了就是一了百了。我有多大能力,就尽自己多大能力去帮助别人。”曹光国说。86岁的老母亲汪桂花也支持女儿的决定,“我也捐了(遗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曹光国于2019年2月15日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汪桂花于2019年4月30日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去年,曹芳退休在家,平时每天两次看望父母,给他们洗衣、做饭。在照顾好父母的同时,为让他们晚年生活更丰富,曹芳考了驾照,时常自驾带父母外出度假、旅游,领略祖国大好山河。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许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