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隐于城市
□合肥 方怀银
  平日上下班,都是步行,线路也固定。大多时候,都能遇见几个熟悉的陌生人。边走边吃早点的胖男生,遛三条狗的中年女人,背着有smile字样双肩包的瘦男子,还有在小区门口回收高档烟酒礼品的女子。
  说熟悉,是每天只要我不迟到,或者不改变线路,差不多在固定的时间、相同的位置,会与他们相遇。也可以说,他们在我上班路线上出现的时间,也是相对固定的。比如背双肩包的男子,在下午五点四十分左右就会走到东至路和黄山路交口。遛狗的妇女则是每天早上七点半在超市门口出现。每天见次面,这可不是一般的缘分。说陌生,我连他们姓甚名谁都不知道,也从来没有点个头、说句话。彼此间只是萍水相逢,水流萍散,大家都是城市的隐者。
  城市最适合隐居。万人如海一身藏,人来人往,分散精力的事太多,没有人会花时间来关注别人。即便在单位,除了工位周边的同事偶有闲聊,其他的同事除了工作上的交集外,不过点头之交,闲言碎语的交流基本没有。隔壁邻居、楼上楼下的情形,大抵如此。老人们可能会多聊几句,家里几口人、老家哪里的等等闲话。年轻人行色匆匆,上楼下楼擦身而过,回来了,上班去呀,几无他语。关上防盗门,就隔绝了与外界的实体联系。
  隐于城市,实际是人的社交功能的弱化,社交需求的转移。每个人都很独立,不需要周边人的帮助。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搞定一切。吃穿用行、兴趣爱好,下载APP就行了。小小的手机屏幕,就是个通向外面世界的出口。你不用去了解外卖是谁烧的、谁送的,聊天的群友在哪上班、单身否,省却诸多细节与琐事,隐者就能更安心。
  相对来说,农村生活就不适合隐居。虽然与邻居的房子不是一墙之隔,但这里的风和鸟、狗,都是传声者,你的一切都被大家熟知。出个远门,家里的鸡、猪一日三餐要托付给邻居。家里来了客人,还没进门,邻人都知道啦。有事串门,无需提前预约,走到门口,门开就进,门关则回。
  有几次,在路上,遇见那几位熟悉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打个招呼,却担心误会我精神有病。想与邻居多聊几句,又怕人家怀疑我有窥私欲。只好作罢,我这个社恐患者,正好继续隐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