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一些市民在朋友圈称自己“二阳”了;也有些人幸运地躲过了去年底和今年初的第一波发病高峰,但却在最近“初阳”了。那么,什么是“二阳”?为什么会“二阳”?“二阳”的症状会不会比“初阳”严重?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省疾控中心进行了解答。
疾控专家表示,“初阳”是指第一次被新冠病毒感染。“二阳”是指初次感染者在彻底康复几个月后,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检测再次呈阳性,且绝大多数出现发热等症状。“复阳”是指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呈阴性之后,短期内(通常为数周内)再次检测又呈阳性,一般不会再次出现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二阳”?疾控专家表示,一般来说自然感染或接种过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一定的抗体来保护自身免遭感染。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初阳”后获得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一般半年之后再次感染的风险会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或者流行的毒株发生了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增加感染风险。例如,去年底第一波疫情的时候,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奥密克戎BA.5或BF.7变异株,而现在流行的主要是XBB系列变异株。
“初阳”和“二阳”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二阳”症状通常比“初阳”轻,恢复得也快。目前流行的XBB系列变异株对人体的致病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是不是就代表“二阳”了?疾控专家表示,除新冠病毒外,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均可引起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因此判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应该以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为准。
专家提醒,发现“二阳”后无需恐慌,根据病情可自行使用对症治疗药物或到医院就诊。老年人、孕妇、有基础性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二次感染后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居家治疗者在转阴前应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同时尽量避免外出,确需外出的建议佩戴N95或KN95口罩。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