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沃野绘新景 乡村振兴忙
  初夏时节,走进怀宁县石镜乡,满眼绿意盎然,处处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石镜乡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乡有产业集群、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发展格局。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
  土地里“长”出花票子
  石镜乡踏水村,23座大棚香葱长势良好,村级集体经济可实现年收入20万元。此外,踏水村还种植了100余亩紫薯。为不断壮大紫薯产业,村里投资建成粉丝加工厂,发展红薯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在踏水村的紫薯加工厂里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裁切和晾晒加工好的紫薯粉条,一把把粗细均匀、长短适中的粉条整齐的摆放在隔板上,已经晾晒好的粉条由工人们装袋、封箱后统一销售。“我们的紫薯深加工项目主要是做粉条,把产业链拉长,让村民在本村就能得到就业,增加自己的收入,也可以为我们的村集体带来经济效益。”踏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思能说。
  如今,踏水村紫薯粉丝成为安庆地区小有名气的土特产。现在的陈思能更忙了,“紫薯粉丝为村里和村民带来了好的收益,我和村委会成员商议,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收品种,让村民腰包更鼓。”陈思能满怀信心地说。
   山脚下“育”出丰收景
  5月14日,在石镜乡邓林村香菇基地笑声飞扬,几位村民正从货车上卸下生产香菇的原材料。大棚内,一袋袋菌棒整齐摆放,一派繁忙景象。“种植特色农产品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我们不断试验育出新品种,今年主要种植了香菇,还种植了平菇。”邓林村党支部书记刘书生说,香菇基地培了2万棒,预计半个月之后产出,一年分两季产出,售价65元每斤,下一季计划增至1万棒,同时,日均带动周边群众20余人实现就业。
  正在基地忙活的村民杨美珍高兴地说,只要是农闲她就到基地来打打零工,一天也能挣个几十元,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其实,杨美珍一家生活的改变,正是石镜乡发展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雨后的石镜乡邓林村,云雾缭绕。山脚下梯田里种植的辣椒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今年我们试种40余亩,预计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15万元以上,试种成功后,明年我们再扩大规模。”刘书生一边忙碌一边介绍说。
  “如今我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行。多亏了村上发展不少产业,只要人勤快,每天都有70多元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费和产业分红,我家一年收入近2万元。”村民查予枝兴奋地说。近年来,邓林村因地制宜发展香菇、平菇、辣椒等产业,解决村民就业的同时,还带动经济增长,提升当地村民“自富”能力,让村民们的腰包真正“鼓起来”,实现村民与村集体的“双受益”。
   大棚里“种”出致富果
  “我们土地流转给村里种植草莓,自己又常年在草莓基地务工,离家又近,照顾得到全家老小,年收入超过2万元。”在石镜乡邓桥村草莓基地,村民陈一能高兴地说。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这两年,邓桥村坚持走好农旅融合发展富民强村路,发展大棚草莓产业,今年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70万元,并带动本地100多名村民常年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初夏时节,在邓桥村随处可见大棚林立,村民们在大棚里管理草莓,他们的脸上时时洋溢着增收的喜悦。“我原来在外地打工,听说家乡大力发展草莓产业,我就回来了,收入很不错,比在外务工强。”村民苏传江说。草莓是邓桥村特色产业,通过近两年的发展,面积达到了80亩。今年,邓桥村通过规模化发展,努力在“扩量、提质”上下功夫。如今,邓桥村的草莓成为了当地最具活力的产业,实实在在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石镜乡属山区乡镇,产业发展是“做大蛋糕”的硬核,是山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石镜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转变发展理念,践行“强村富民”实践,走出了一条偏远薄弱乡村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共富之路。近年来,该乡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民增收空间不断拓宽,弹奏出了一曲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绿色变奏曲。
  “我们坚持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发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驱动效应,深度挖掘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全乡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越来越多的村和群众在致富路上有了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突出‘种、养、加、旅’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民宿旅游新业态,让山美水美村美的自然生态与产业振兴成为建设新乡镇,富民强村的新引擎和乡村游的打卡地。”石镜乡党委书记董满秀说。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程志红通讯员檀志扬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