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飞花,暑气蒸腾。我和父亲躲避着,欲前往一间茶坊中,修习茶道,静身养性。
午后,城市烁玉流金,我与父亲却于山峦间,一步步追寻着茶坊的身影。迷茫不知何处时,忽听,似有铜铃声声,隐于清风。抬头,见山林掩映间,挑出一角飞檐,一座竹屋,正风动檐铃,丁零作响。
缓步踏上青石板,微微掀起竹帘,氤氲的茶香便杳然融于轻风,拂尽疲惫与焦躁。有女子迎候,一袭蓝底碎花小褂,同色的头巾,美目顾盼,巧笑晏晏。尚未见茶,先已耳目一新。女子引我与父亲入座,于轻软的蒲团上,静候茶音。
茶坊精致典雅,屋内可处处见茶,却也有几抹艳红缀于其间,相映成趣。身旁镂空雕花窗柩投入几点细碎阳光,斑驳地洒入茶坊,活泼灵动。那蓝衣女子轻摇慢步至茶桌前,先微点一炷清香,使我在如雾的氤氲中只觉满耳清风、远山如黛。又将“十二先生”一一列于桌上,行云流水般弹出了点茶前奏。据悉,点茶起于宋代,之前是煎茶。
只见那女子先将一块绿色茶饼用净纸包起来捶碎,一手持铜质茶碾,以轴转动碾堕,碾堕与碾盘间挤压,碾碎茶饼,而后烹茶。好一幅“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的美景,赏心悦目!又轻取些茶粉于建盏中,注之以汤,以筅击拂。第一汤,疏星皎月;第二汤,珠玑磊落;第三汤,粟文蟹眼。竹制茶筅在女子纤纤玉手的抚弄下使盏面上的汤纹变幻出各种图样,似花草鸟兽之状,如山水云雾之景,看得人心旷神怡,忘却身处何方。
至第四汤,那女子便邀我同试。我小心接过茶筅,模仿她的样子紧捏扁平的竹柄,在建盏中来回激荡。宋人常云:“大道至简,大美天成。”那只建盏便是这般,造型古朴,花纹变幻莫测宛若星辰。在茶筅的一击一拂中,只觉那竹束虽疏朗却劲如剑脊,韧若柳枝。在注水线附近击打了数十次后,但见乳白的沫饽紧咬盏口,似几缕薄薄的轻云游荡于汤面。
初功渐成,信心也随渐起的乳沫又增添了几分。轻提玉壶,花纹温润雅致,如沐清风,如对梅花,如临古松。沿滚圆的盏口缓倾注些微沸初漾的山泉水于沫饽下,再用茶筅击拂,循环往复,乳云渐生。
从窗棂斜透来的细碎时光,于一汤汤中,被我拂成雪沫乳花,浚霭凝雪。七汤终毕,手腕已有些许酸痛,但见那满盏云头雨脚,亦是盈了满心欢喜。举盏微抿,只觉茶香于入口的一瞬,一点点在唇齿间漾开,涤身清心。
七步注汤法,虽繁琐,却郑重,静心而坐,在一次次的注汤击拂中漾出茶香阵阵,乳云片片。生活也应如这般,用满满的仪式与止水之心,静看浮华万千,花落云逝。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八(7)班 于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