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专业技术人才两年后将超540万
我省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同时不断扩大高质量岗位供给,吸引人才在皖就业

    3月8日下午,2023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暨合肥市春季就业促进行动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 

  5月24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了《关于保障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工需求工作情况的报告》。近年来,我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2016-2022年,我省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点2119个,停招、停办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点4024个。下一步,我省将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衔接匹配。
  劳动力回流创新高
  “十三五”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的跨越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省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22年,在全省自然增长人口首次由“正”转“负”的背景下,我省实现常住人口净增14万人,特别是2022年回流呈现“双高”态势,即高校毕业生净流入24万人、农民工回流120万人,均创历史新高,表明更多人力资源来皖留皖就业创业。
  近年来,我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持续强化产教融合发展。我省聚焦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出台《安徽高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行动方案》,针对性解决我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难题。构建全面开放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认定6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我省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我省现有高校数12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166万人,位居全国第9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王炜表示,2016-2022年,积极增设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点2119个,停招、停办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点4024个。此外,我省还建立了校企合作“双元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校企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行业企业专家引入人才培养过程。
  用好岗位吸引人才
  下一步,我省将坚持政策协同发力,不断扩大高质量岗位供给。加强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健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行动,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全面提升安徽在全国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质量岗位的引才吸引力。力争到2025年,二产、三产吸纳就业占比达80%,逐步缩小与沪苏浙等地差距。
  “我省将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衔接匹配。”王炜表示,我省探索开展“以薪定才”产业人才评价,让企业人才与社会人才横向互通、政策同享。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十大新兴产业工程技术领域“一链一策”职称评价体系。深化政校院企人才协同创新,开发企业人才使用协同新机制,聚焦高端人才使用,开辟“体制内引才、体制外用才”新模式。抓好人才反映最集中的房子、孩子等“关键小事”,落实购房、人才项目申报、职称评审、医疗就诊绿色通道等优待服务。力争到202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新增60万人以上,总量540万人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新增6万人以上,总量55万人以上。
   要培养更多工程师
  聚焦产教融合发展,我省将持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在工科院校建设一批工程师学院,开展工程师培养,努力培养出更多有文凭、有技术、有技能的三证人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广阜阳技师学院“三转四像”办学模式改革(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建强一批高质量技工院校和高水平的技工学科。加强校企联动,持续开展企业职业培训。推进“新八级工”制度,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技能人才达到8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60万人。
  我省将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领、企业主导、方式多样”的思路,引导企业发挥招工引才的主体作用,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企业缺工用工难题。落实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锻长补短计划等,加强行业队伍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引进优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建设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深化人力资源市场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积极推进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到2025年,全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量达5000家左右,从业人员达8万人以上。
  引导劳动者在皖就业
  围绕公共就业服务,我省将强化平台搭建和精准对接匹配。持续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四上”企业用工调查制度,定期发布区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牢固树立“招工就是招商”“加强用工服务就是优化招商环境”的理念,健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白名单”制度,深化“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指导各地组建招工服务专班、招工小分队,及早对本地区重点建设项目或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人力资源需求开展分析评估、跟踪服务,做到招工跟着项目走。
  聚焦“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引导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接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开展“接您回家”活动,引导更多技能劳动者回皖留皖就业。加强省内外区域人力资源协作,提升“2+N”等系列招聘活动实效,推出“直播带岗”“直播政策”“新职业体验”等特色云服务。到2025年,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150万人次以上,服务重点企业招工用工30万人以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