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国宝“卸妆”后变严肃了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猫“正面照”首度公开,没了标志性的黑眼圈

  这是2月份,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白色大熊猫(左一)疑似回家探母的画面。

   白色大熊猫“正面照”。新华社发(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谈到国宝大熊猫,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全身黑白相间、黑黑的眼圈和耳朵,别提有多萌了。然而,没有黑眼圈的大熊猫见过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布了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的系列照片和视频,其中,其“正面照”还是首度公开。
  和正常毛色的大熊猫相比,白熊猫没了黑眼圈、洗白了黑耳朵、卸了经典黑白脸谱妆容,除了淡淡的马甲轮廓外,几乎认不出它的真实身份。对此,有网友笑称,这孩子咋掉色啦?
  首次露脸,少了几分憨态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2019年4月首次摄录下一张白色大熊猫的侧影。此后,红外触发相机拍到了这只白色大熊猫所有影像,但给人们留下的都是背影或是一闪而过的臀背部。
  今年5月27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度公布了这只全球唯一白色大熊猫正脸照。照片中,在它又圆又白的脸上,没有了标志性的黑眼圈。这让它看起来缺少了其他大熊猫的憨态,多了几分严肃和克制。由于受到最初监测条件限制,这只白色大熊猫的父母亲是谁、它们的毛色如何,已无从得知。
  “针对这只罕见的白色大熊猫,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并展开专项监测,经过无数次研判路线、布设和调整红外相机点位,通过四年的监测,基本掌握了这只白色大熊猫的活动规律。”四川卧龙白色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执行人谭迎春介绍。
  照片记录“抱摔打斗”过程
  虽然这只罕见的白色大熊猫长相有点儿特别,却丝毫没有影响它与伙伴们的交往。发布的照片显示了这只白色大熊猫与另一只野生大熊猫疑似交配打斗的罕见场面。
  4月16日,相机共收集到66张照片,记录了“打斗”事件发生的前后过程。中午时分,白色大熊猫率先到达该点位,搜寻了四方停留一分多钟。15点多,白色大熊猫再次回到这里,进行了简单的“嗅味标记”后离开。半个小时后,白色大熊猫追逐着一只野生大熊猫进入这块区域,随后开始抱摔打斗。这只野生个体体型比白色大熊猫小,一度咬住白色大熊猫的背部。打斗持续了4分多钟,白色大熊猫率先离开。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年3~5月是它们求偶、交配的季节。经过我们多年对野生大熊猫的观测,一般来讲,野外大熊猫相遇或是争领地时,以嘶吼吓唬为主,直接的肢体接触比较少。这种打斗出现在繁殖季,一般发生在熊猫求偶或者交配的时候。画面里面有咬住背部的行为,在交配时,其中一只不情愿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容易发生的,我倾向于它们疑似交配。”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施小刚认为。
  回家探亲? 疑似找到它妈妈
  另一台红外触发相机,首次记录白色大熊猫与一对大熊猫母子同框画面,且母熊猫极有可能是白色大熊猫的妈妈。
  画面中,2月底的一个傍晚,狭长的树洞附近,一对大熊猫母子正惬意玩耍。不远处一个“熊”影悄然向树洞逼近,竹丛逐渐拨开,露出一只全身白色的大熊猫。
  熊猫妈妈首先察觉,发出一声极短的警示,胆大的熊猫幼崽便毫不犹豫扑了上去,见势不好,白色大熊猫边向后撤退边发出“咩咩咩”的叫声,向它们示意想要亲近。望着幼崽追着白色大熊猫跑走后,熊猫妈妈镇定自若地继续蹭痒痒,全程保持“淡定”的它未踏出树洞半步。
  在接下来的一段影像中,白色大熊猫被赶走40分钟后独自折返树洞,其间母熊猫一直在树洞附近活动,它察觉到躲在树后的白色大熊猫,两只大熊猫相对观望20秒后,母熊猫主动出击驱赶,白色大熊猫转身回头,被母熊猫无声却坚定地追赶。
  还有一段影像显示,在母熊猫离开4分钟以后,白色大熊猫又回到了树洞前面,停留有1分多钟,仔细嗅闻母熊猫呆过的每一处地方。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荣平认为,画面中的幼崽约1到2岁,而白色大熊猫的体型已接近成年个体大小。2月底的卧龙已进入野生大熊猫发情季,这时遇见成年大熊猫靠近或入侵,一般带崽的母熊猫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会冲上前激烈地吼叫驱逐,甚至对其大打出手。这只母熊猫表现得极其“淡定”,不太符合一般规律。有一种可能,这只母熊猫是白色大熊猫的妈妈,妈妈闻出了孩子的气味,感觉到安全,才会表现得如此平和。
  魏荣平称,据以往野外跟踪研究发现,母熊猫和它的孩子有许多时间共处一个相互重叠的巢域内,离开母亲独立生活的个体三四年内多次回家看望妈妈的情况,它会表现出不停示好想要亲近,往往母亲会默默接受或温和地将其赶走,而其兄弟姐妹则会表现出更愿意与它追逐玩闹。这些也都比较符合红外相机记录到的后面事态发展,白色大熊猫极力示好,却被妈妈坚定地拒绝。
   白化基因需要更多研究来探明
  为什么会出现白色的大熊猫呢?据了解,白化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奇特现象。白化现象虽然罕见,但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认为,“虽然大自然赋予它特别的长相,却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它正常的行为和社交,这只白色大熊猫不仅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丰富惬意,而且它和这个区域里面其他的大熊猫个体已经建立起来了良好的互动,目前看起来这只白色个体在种群里面、自然环境里面很好地生存了下来。这也从侧面说明,卧龙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特别高。”
  李晟认为,“目前这只白色大熊猫可能是我们有正式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只野外记录到的大熊猫白化个体,它的白化基因会不会在这个小的种群里面,一直稳定地遗传下去,并逐渐传播开来,是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的,这个需要后续更多的研究来探明。”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