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王宏图
经过数年的耕耘,陈家桥推出了《春和景明》,为他近百万字的“时代三部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标题“春和景明”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让人不由联想起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名篇《岳阳楼记》。在范仲淹的笔下,春天登楼远眺,洞庭湖展现出一派动人的美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不仅是范仲淹对湖光山色自然美景的书写,也折射出北宋当年太平盛世的特有氛围。陈家桥“时代三部曲”的前两部《红星闪闪》《山河人间》横跨大半个世纪,展现出革命战争峥嵘岁月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人们可歌可泣的壮举。物换星移,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变革,进入了数百年未有的新的盛世。《春和景明》即以此为背景,但陈家桥这次并没有奏响黄钟大吕的史诗性乐章,而是在新世纪的盛世背景下,聚焦作家陈寅的私人生活,从内地的六城到北美的纽约,以貌似不起眼的情感逸事,展现出当代生活中不无传奇的侧面。
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半部的情节发生在一个咖啡馆。陈寅出国在即,与前妻裕芬约好在此见面,这既是告别,也是对往昔生活的不无深情的缅怀。但会面期间,一桩意外的事件让一只猴子进入包房,最后导致一场火灾。陈寅如期去了纽约,有了新的恋人,先前咖啡馆意外事件的真相在多视角的叙述中渐渐浮出地表;下半部的叙述又转回六城,陈寅结识了法国女孩子,两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人与人之间隐秘的冲突与东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羼杂在一起,呈现出诡谲幽秘的面目。
尽管题材不尽相同,在《春和景明》中,陈家桥在很多方面沿续了其一贯的写作风格。尽管他的作品文本并没有晦涩玄奥的词句,但种种神秘的力量时时涌现,它们无法轻易地被肉眼捕捉,但却散漫、强悍地弥漫飘浮在四周,其动静变化在冥冥间主宰着人们的命运,编织着爱恨情仇的巨大网络,这一点在《春和景明》的上半部中表现得尤为鲜明:裕芬离婚后一度精神消沉,在黄山之游中拯救了一头颇具灵性的猴子。而当她与陈寅在咖啡厅会面时,她失手将杯中咖啡泼到窗外,恰巧溅到了路过的老郑和他牵着的一头猴子,这只猴子恰巧是当年裕芬在危难时刻救下的,而包房中的火灾正是由于猴子掀翻了大油桶招致的。在此,一条隐秘的因果链豁露而出。
而下半部中,陈寅与苏菲的情感纠葛更是超越了常人的想象,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那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近乎陌生的爱情”,它没有伦理上的责任和约束。那是两个个体不经意间的邂逅,点到为止的碰擦,一闪而过,他们俩“就是彼此没有关系,不认识,也不是青梅竹马,更不是共同奋斗,不是人生理想,不是激情、感动和心灵,不是这些,不是情操和家意,不是这些,不是伟大,不是信仰,不是人生信条,都不是”。这一连串否定句将崇高浪漫的爱情神话解构殆尽,展示了脱离了传统道德樊篱的当代人的真实生存境遇与情感困惑。这凡人逸事的书写,尽管琐屑细碎,但也洋溢着浓烈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它涉及到爱、忠诚、责任等重大的伦理话题,发人深省。
从踏上文坛伊始,陈家桥便是一名先锋写作勇敢的先行者。当诸多作家纷纷沾沾自喜地回归写实的康庄大道之际,他继续在探索的小径上独自前行,不断地撞击着写作可能性的边界。在《春和景明》中,除了他惯有的貌似絮絮叨叨、实则绵密缠绕的叙述方式,他还采用了多个人物的叙述视角,读者不仅听到了陈寅、裕芬、女医生海曼等人的声音,甚至还直面那头黄山猴的心声。围绕同一个事件,众多的声音纷叠盘绕,各说各话,酿造出一种多声部的美学效果,而这正是传统的写实方法无法达成的,这是陈家桥苦心孤诣追求的境界,可赞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