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刘睿
人生而孤独,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真正的孤岛。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缠绕着丝丝缕缕或明或暗的联结。食物,因为蒸腾着真实而妥帖的人间热气,成为坚不可摧的纽带,一边巩固着人与自然的相依相存,一边认证着芸芸众生的社会属性。
古往今来,爱美食者甚众,文人雅士更争相以热情的吃货自居。前有苏东坡的写食专栏名震宋朝,后有袁枚以《随园食单》为古代中国留下了一部美食图鉴。到了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现代,追慕美食不再是士大夫们的专利,爱吃且会吃,也能成为一种生产力。几乎无须统计,自“朋友圈”诞生以来,美食打卡是最受欢迎的内容板块,从米其林三星牛排到街边烤串,总有一款能俘获你的心。
王晖就像是漫步于市井巷陌间的一位孤独的美食家,而其新书《箸代笔》无疑又是在为烟火尘世与案牍劳形建立奇妙的联结。由停杯投箸的果决,到落笔生花之快意,不经意间完成了横贯东西的风土人情赏析,评说了上下千年的典故轶事,于其间穿针引线的,正是饮与食。
书名《箸代笔》,以箸代笔,以酒代墨,纵论古今,好大的口气。
雪泥鸿爪的足迹,匆匆提笔的书写,如作者所言,书中收录文字皆生发于偶然,未曾有谋篇布局的刻意,但历时二十余年仿佛“强迫症”一般的执著记录,终究成就了这一幅卷帙浩繁的个性化“吃里江山图”,它分明具有成熟完备的体例,是来自于胸有成竹的底气吧。
全书四辑,每一辑以其中一篇代表作命名,显而易见写作的侧重点。“扁大枯酥”,是与珍奇名贵菜肴的不期而遇,即使菜名低调,也丝毫不能撼动它们在吃货心中的“白月光”地位;“马铃薯也有春天”,顾名思义,是日常餐桌上细水长流的滋味,其貌不扬的马铃薯们,却常有出人意料的惊艳表现,也关联着那些“土生土长”的民风民俗;“好吃得让人惭愧”,是由寻味之旅上升到饮食文化了,食物是探索也是考验,吸引着作者从风俗、习惯、器皿、民谣诸多层面去评说“美味关系”;“界外高手”,在美食之外谈美食,的确是艺高人胆大,却见他由饮食切入,将历史与时事勾连,让虚构的戏剧与现实的人物交会,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与时间沉淀的智慧融合,把食物自带的人文底蕴写了个底朝天,不给后来者任何机会。
不知疲倦,不厌其烦,不断寻找新的邂逅,这种对于美食的追寻,并不偏执。柴米油盐,迎来送往,因为食物流浪他乡,或是偶遇故人,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到底,食物是岁月忠实的记录者,也是对抗寂寞最可靠的伙伴。
当浮华退却,人也不再被钝感所困,开始领悟也运用起食物与情感的天然联系。
倘若一个人能有为一只马铃薯立传的决心,也能为一串平平无奇的葡萄正名,认真思考大饼配油条的社会学意义,从豆腐的前世今生远眺千古江山,从珍馐佳肴到大众美食一样平视对待,亦能捕捉人文巨匠和凡夫俗子们的一刻共鸣,他与世间万物之惺惺相惜,便无须多余的佐证了。
每一篇文章末尾都附有简明生动的“后记”,恰如宋词之小序,寥寥数笔介绍了写作机缘与所思所感,是为自己留下或许不可复制的心路历程,也让阅读者瞬间代入了作者写作时的情境,从阳春白雪“下凡”到现实中的一豆灯光,高而不冷,朴素且真实,读与写之间的联结,便在这样的真诚相待中悄然加深。
浩浩近二十万字、八十余篇稿件,大多写作于夜阑人静之时。无论身处遥远异乡,或是深居自家书房,寂静的夜晚是王晖放飞思绪的时刻,一人一桌一灯,你以为他正百无聊赖寂寞沙洲冷,事实上他却忙着组织活色生香的饭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溥心畲和齐白石,苏轼与张岱,张爱玲和周作人,都是这一系列“文人美食谈”主题饭局中的常客,嘉宾们来来往往,跨越时空相遇,常有酒逢知己的酣畅,亦有不露声色拂袖而去的孤高,而一言不合拍案而起的喧闹,或许才是主人期待的高潮时刻,因为他的饭局,端的是至情至性。
那些“扁大枯坐”的夜晚,王晖在这样的饭局里咂摸文史,畅饮人生,好不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