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6月6日报道 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安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长三角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中,安徽又是什么样的分量?
从“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进入长三角地区这个“班级”,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成为今天安徽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强动能。
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加快创新要素高效集聚。扬“制造特色鲜明”之长,深化产业链对接协作。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推动良好生态环境价值转化。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能级。潮起江海5年间,这个中部省份依托发展“优势论”,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听到了紧跟沪苏浙的高质量发展脚步声……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弯折20万次不破损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建成4年间,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安徽创新馆以平均每天新增1.3件展品的布展之速,亮出了约1900件“黑科技”。
这个中部省份的“创新单元”不仅于此,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列全国第7位,连续11年居第一方阵。
蚌埠的超薄玻璃、铜陵的铜基新材料、淮南的煤炭安全环保技术……安徽各地的技术成果不断在长三角流转、赋能。
安徽创新没有闭门造车。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同创”;与江苏合作,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科大讯飞依托合肥、杭州两地科研力量,不断更新迭代工业巡检机器人、声学成像仪等拳头产品,赋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让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4万多台套科学仪器在平台上流动共享。
扬生态资源良好之长,安徽天生丽质,安徽锦绣可期。
摊开长三角地图,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集聚了全国30%的人口、35%的经济总量、40%的消费市场。
2022年底,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历史性“牵手”。“引江济淮让长三角地区的纵深更为广阔,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由此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说。
依托长三角,安徽不断打开通往中西部内陆腹地的新通道。
陆运,加密对接长三角、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省际出口。水运,芜湖港朱家桥物流园区一期码头建成,安徽省港航集团开展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空运,加快建设合肥机场“一枢纽一中心”和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
扬内陆腹地广阔之长,拥江而立,向海而兴。
5月19日,随着汽笛鸣响,一列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合肥,向西而去。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送3200多列,覆盖18个国家、114个国际站点城市,大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物从这里走向世界。中欧班列(合肥)还牵手宁波北仑港、上海洋山港开行铁海联运班列,为安徽乃至长三角推动外贸促稳提质提供新通道。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之称的蚌埠港热闹非凡,堆场内集装箱整齐摆放,泊位上重型吊机挥舞着“巨臂”,航道内船舶往来穿梭……
站在更高起点,这块长三角的内陆腹地正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建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今年一季度,安徽进出口1772.6亿元,其中出口1183.2亿元、增长15.5%,增幅居长三角第一。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纵深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