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国、250架飞机、1万名士兵。6月12日至23日,北约部队在德国大规模集结,举行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军演。德国官员称,演习为防御属性,旨在练习保卫欧洲领空。但美国强调,演习发出实力信号,且不只是为了威慑。在乌克兰战火未熄、乌方自称发起反攻之际,欧洲上空,包括俄罗斯“家门口”战机呼啸,硝烟滚滚,场面格外扎眼。北约此举有何考量?又将让本已脆弱的欧洲安全局势遭受怎样的冲击?
发出实力信号?
自冷战时期以来,军演一直是北约加强军力建设、威慑东方对手的重要手段。据称,北约成员国和伙伴国每年会张罗数百场联合军演。“空中卫士23”就是其中之一。它由德国于2018年提议,目标是与盟国空军一起进行空中作战,以优化和扩大参与国之间的合作。
经过漫长的准备,军演终于闪亮登场,无论规模、地点,还是内容,都不乏看点。先看规模,据称这是自1949年北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空中演习。演习期间,25国出动约250架飞机和1万名士兵,驻扎在德国6个军事基地,进行约2000次飞行。其中,约四分之一的士兵(2600人)和一半飞机(100架飞机)由美国提供,包括B-1战略轰炸机、F-35战斗机等“大杀器”和远程致命性无人机。
再看地点,德媒将目光聚焦在部分训练“逼近俄边境”上。据悉,演习大部分项目在德国境内三个训练空域完成,也有部分项目会在捷克、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展开,包括与俄罗斯接壤的爱沙尼亚。参演国还将在北海上空进行针对敌方潜艇或船只的防御演练。
最后看内容,演习以北约国家遭袭为假想背景,模拟从美国向欧洲运送大批部队与装备。其中,基础场景包括敌人占领德国港口,参演部队如何完成夺回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保卫城市和转入进攻等行动。
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军方和美国官员在介绍演习目的时态度不一。德媒称,德国空军司令小心翼翼,多次指出演习旨在防御,不针对任何人,参演军机不会飞往加里宁格勒(俄罗斯飞地)。与此形成对比,美国官员表现得很高调,只字不提防御。他们认为,演习目的不仅仅是威慑,也关乎北约内外盟友的准备和协调;演习将发出“实力信号”,给盟友和对手留下深刻印象,包括俄总统普京。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军事专家王强指出,本次演习发生在乌克兰发动所谓反攻之际,北约想为乌克兰造势、加强对俄威慑的意图明显。与此同时,演习呈现的特点,体现出北约内部的一些动向和考量。崔洪建指出,本次军演由德国主导。这是德国态度的重大变化。德国之前在安全问题上相对低调,但自去年以来,其态度日益积极。本次防空演习和德国之前一直推动构建的“天空之盾”空中防御计划存在直接关联。而本次军演发生在7月北约峰会前夕。据称,此次峰会将出台针对俄罗斯、关乎欧洲安全的长期战略规划。
王强提到“牵制对手”“提升能力”两组关键词。一方面,演习相当于从战略上配合乌克兰的反攻、牵制俄罗斯军力。另一方面,演习重新整合、提升北约的作战能力。“与以往空中演习不同,这次,北约的五代机、四代机、三代机将轮番上阵,将实现作战体系、作战力量的一体化打击。”王强指出,随着芬兰的加入,演习将涉及传感器、平台、作战指挥体系的无缝衔接问题。因此,这也是对北约整体作战能力的检验和提升。
军演遭到抗议
北约“大秀肌肉”之际,德国舆论另有关切。
欧洲正迎来夏季航空出行高峰期。德国媒体预计,此次军演将严重影响当地民航。演习期间,德国三处飞行区每天将轮流对民用航空关闭数小时。德国空中导航服务提供商DFS集团表示,鉴于演习规模庞大,民航延误不可避免。
德国联邦国防军说,演习期间预计每天将有250次军机起降,相关区域噪音会增加。
德国政界人士批评称,大型军事集结不仅浪费钱,同时消耗大量燃油,留下“气候足迹”。
军演前夕,德国民众举行抗议活动,呼吁以外交方式解决俄乌冲突。德国媒体预计此次军演恐将严重扰民。
10日,数百名抗议者聚集在德国汉诺威地区的文斯托夫空军基地附近,打出“要和平,不要战争”“放下武器”等标语,呼吁以外交方式解决俄乌冲突。这一空军基地是此次北约军演的后勤基地之一。
安全困境难解
据报道,此次军演将模拟所谓俄罗斯攻击北约成员国等多种情境。美国驻德国大使埃米·古特曼称,俄乌冲突使北约举行此类军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俄罗斯军事观察家尤里·克努托夫说,北约向俄罗斯“秀肌肉”只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他认为,以演习为幌子挑起局部军事冲突的例子屡见不鲜,不排除北约演习意在配合乌克兰反攻的可能性,因此俄方应当严肃对待。但他相信北约直接对俄发起进攻的可能性不大。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卡姆金告诉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北约此次军演规模比以往大很多,是借机向俄罗斯发出信号,也凸显欧洲国家军事化趋势。
“现在的形势严峻而诡异。”王强指出,究其背后,乌克兰危机不仅仅是俄乌矛盾,而且是美俄长期战略矛盾的爆发、全球治理体系动荡的标志。欧洲作为当事方,战略能力和战略意图都被美国绑架,难以避免卷入其中。而美国并不希望欧洲出现和平稳定的景象,因为国际金融资本可以借欧洲动荡大捞好处。这是新自由主义在扩张过程中与保守民族主义之间的战略博弈。随着美国裹挟北约、加强对俄战略围堵,欧洲地区的危险性、风险性仍在上升。欧洲的不稳定局面仍将持续。
崔洪建认为,欧洲陷在安全困境之中,它将紧张局势归咎于俄罗斯,指责后者对欧洲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北约不得不采取行动。但是,北约对俄罗斯安全威胁的所谓“应对”,反而成为欧洲安全风险不断上升的一个根源。目前,德国逐渐远离战后多年的和平主义政策,正在向军事化方向转变,客观上会推高欧洲内部军备竞赛的风险。
日本为何参演?
当参演国战机升空时,除23个北约成员国外,两个“编外人员”日本和瑞典可能较为显眼。
舆论认为,“准成员”瑞典参演并不突兀,它正在积极争取土耳其的“放行”。相比之下,远在太平洋西岸、受国内和平宪法第九条约束的日本加速向北约靠拢,不免令人瞩目。
日本为何要不远万里、奔赴欧洲“蹚浑水”?
从日本角度看,“参加北约军演,是日本在军事扩张过程中打造所谓国家正常化的战略性举动,由两方面因素驱动。”王强指出,一是美国迫切需要日本提高军事战略能力,加入大国竞争的战略博弈中;二是作为美国试图打造的“亚洲版北约”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欧洲与北约一同演练,也是对其军事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从欧洲角度看,“这是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双方关系突破提升的表现。”崔洪建指出,这符合北约的利益,是其对俄罗斯整体威慑的一部分。它也不希望亚太方向、日俄边界成为对俄全面围堵的一个漏洞。今后,双方在欧洲事务上加强合作将成为趋势。
随着日本加速向北约靠拢,“北约亚太化”的趋势引发关注。两位学者都提到,北约内部就在日本设办事机构仍存分歧。
“如果北约想要借助与日本提升关系,把触角伸向亚太,这不仅对日本没有好处,对美国同样如此。”崔洪建提醒称。
“北约内部矛盾正在逐渐凸显。”王强指出,一方面,一些老牌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国家,希望把重点和焦点放在欧洲。比如,法国明确提出,这是欧洲的集体防御组织,不希望把触角伸向其他方向。另一方面,美国显然另有考量,希望北约将战略重点进行新的调整。美国在亚太最坚实的基础就是日本。通过这次实兵对接、军事“赋能”,北约在作战实体上的触角已事实上进入亚洲体系。下一步,北约可能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亚太。“不过,这也会引起欧洲国家关于北约何去何从的又一番争执。”王强指出。
综合新华社、《解放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