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岭上古村染新绿
□蚌埠姚金琢
  歙县璜田乡蜈蚣岭村,原名“仙源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依山形走势改称“蜈蚣岭村”。地处皖浙交界,海拔高度800多米,四周群山环绕,山峦陡峭,享有“岭上人家”之美誉。村居散落群山之中,房屋错落有致,大多为木质框架夯土墙结构,村民大都居住在海拔500米上下,最高居住点700多米。一年四季漫山碧绿,青山如屏,万物繁盛。
  歙县蜈蚣岭,多年前来过曾留下美好记忆,再上蜈蚣岭的念头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今年“六一”前几日,选了一个晴好天气再上蜈蚣岭。早上九时驾车从蚌埠出发上京台高速,在溧宁高速浙江淳安威坪镇下高速,从街口大桥过新安江,沿江边县道001溯流而上,至璜田乡政府所在地前方约3公里右转入蜈蚣岭村约5公里的盘山公路。路口处有一照壁,为徽式牌楼建筑,照壁景墙整齐划一地镶嵌着小鹅卵石,上书“蜈蚣岭”三个红色大字。到此,身体虽经一路劳顿稍感疲惫,但精神却顿感振奋。
  道路弯弯绕山峦,清溪潺潺汇大江。山路蜿蜒,山溪清浅。大约用了20分钟的时间,顺利抵达村委会前小广场,广场前山体上“蜈蚣岭”三个红色大字为著名国画家范扬先生所题。
  入住的民宿“一方小院”海拔高度520米,房屋为木质框架结构夯土墙体老屋,五开间上下两层,坐北朝南向,房前有不到十米的平台,平台外边是陡崖,站在房前极目远眺,视野宽阔,群山连绵,色似丹青。民宿的主人很是热情,冲泡了上好的新白茶,晚餐为我们准备了红烧土猪肉、清炒野水芹、手撕包菜、清炖鸡汤、白米饭,餐桌安放在屋前平台上,我们边吃边看边聊,路途疲劳顿时全然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在乡政府工作的小胡来到民宿与我叙话,聊了些关于蜈蚣岭村这些年由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以及千年仙源古村沧桑变迁的话题。
  翌日早饭过后,冒着淅沥细雨,沿山路穿过层层梯田,沿曲曲弯弯的山间小道而上,边走边聊边听介绍,时不时停下来跟途中遇见的老乡叙家常。全村有十个村民小组,村民居住比较分散,我们一直向上行进,目的地就是海拔高度715米的全村居住最高的人家。用了近一个小时,我们到达目的地。老屋为八开间二层木质框架夯土墙建筑,此处背靠山岭,朝向东方,站在屋前视野无限宽广。此时绵绵细雨伴着山风,只见山中薄雾蒙蒙,宛若仙境。
  高山老屋前跟主人聊天得知,家中只有老人守候,孩童在山下寄宿学校读书,青壮年到苏浙沪打工,每年春节全家人团聚,也是这高山上老屋最热闹的时候。
  离开山顶老屋,我们下山去当年的大队部会堂。大队部会堂始建于新中国成立10周年,位于村中央,是二层木质榫卯框架结构建筑,内部很宽敞,颇有些沧桑感和乡愁记忆的办公桌、长条椅、长条凳等老家具依然还在使用。我们参观了蜈蚣岭村史料展橱窗,从报刊资料中得知,在农业学大寨那个年代,安徽有“北有郭庄,南有蜈蚣岭”之说,而对于蜈蚣岭人战天斗地的壮举,1974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愚公岭》,在全国都反响强烈,影响很大。当年一支由十六人组成的青年妇女突击队,其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走在古老的村中巷道上,光滑的青石板和黄色夯土墙壁上极富年代感的红色标语印证着“仙源古村”流逝的乡愁与沧桑,古民居、古树默默地传承着蜈蚣岭人祖辈与山相伴而生的坚毅!这里古树参天,有树龄七百年的原生白玉兰、大红枫、红豆杉,更有被蜈蚣岭先民视为珍宝级茶礼的“蜈蚣岭老白茶树”。
  片刻我们来到蜈蚣岭老白茶繁育基地,小方经理介绍,本地种老白茶曾一度绝迹,前些年村民在山林深处无意间发现,有一棵国内罕见的白茶母树树龄已逾百年,近年来经人工无性繁育,目前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得益于蜈蚣岭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自然环境,这里还是皖浙一带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老人们大多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十多岁,且四时三餐勤耕不辍。下午我们顺着屋后的禅意小道向着东面的山顶人家走去,小路两边皆是茶园,时而摘几片嫩茶尖端详,时而停下辨认脚下的植被,优哉游哉好不惬意。此间有感:伴山伴水半亩园,伴耕伴读半日闲,此兴悠然居矣。
  山中一日雨,明朝观云海。一大清早,忙着起来等日出看云海,左等右盼有些遗憾,云海因雾大而未能如期而至。早餐后驾车离开“一方小院”,一路下山而去,不一会儿顺利到达山下新安江边县道001公路,至此蜈蚣岭行程结束。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进入新时代的千年岭上古村,以新发展理念为先导,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产业生态化,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强乡村特色林、茶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蜈蚣岭村乡风文明,产业兴旺,宜居宜业更添新绿。
  置身于连绵的崇山峻岭,满眼是翠绿的秀美山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闻名全国的“愚公岭”以其漫山层叠的高山梯地茶园,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行,而我更感慨的是那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蜈蚣岭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