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高温提前“报到”真成常态了吗
  截至6月5日,我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会级城市出现高温,且绝大多数属于提前“报到”。中国天气网盘点近50年气象大数据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首个高温日来得越来越早,高温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世界气象组织此前预测,5年内全球将出现“史上最热”的年份。
  全国大部分地区七月最热
  数据显示,我国多地的高温都在提前“报到”。以今年为例,截至6月5日,我国一半以上的省会级城市迎来高温:杭州首个高温日出现在4月17日,较常年提前近两个月;重庆、广州、成都等地的首个高温日比常年提前一个多月;天津、武汉、长沙、海口等地的首个高温日也比常年平均值偏早20天及以上。
  再来对比1971年至2020年每十年平均首个高温日,我国多地也在提前,其中重庆、南京、福州、杭州等地最为明显。在上世纪70年代,这些城市的首个高温日往往出现在6月下旬到7月初,到了2011年至2020年这十年间,重庆和福州的平均首个高温日提前到5月中下旬,杭州、武汉则提前到6月上旬。
  当然,这些城市的高温天不仅提前“报到”,高温日数也越来越多。近50年,我国多地的高温日数在波动中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对比上世纪70年代和2011年至2020年,海口、南昌、福州、郑州年均高温日数增加了10天以上。
  高温日来得越来越早、高温日数越来越多,那什么时段最热呢?虽然各地情况略有差异,但高温天气都集中在夏季的6月至8月,其中,7月最“热闹”。乌鲁木齐、银川、兰州、西安、郑州、天津、武汉、南昌、长沙、南京、杭州、福州等地的高温日在7月最多,其中,杭州、福州的7月平均高温日数超过15天。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夏至(6月下旬)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是比黑夜要长,每天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仍比散失的热量多,因此7月份前后,近地面附近的温度会一天比一天高。再加上此时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因素,空气较为干燥,云层较少,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
  部分地区夏夜升温或成“循环热”
  白天高温炙烤,夜间气温下降,人们还能有所喘息;要是晚上也热起来,就成了“日夜连轴转”。但事实是,不少地区的夏夜真的在明显变热。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天津、郑州、重庆、合肥、福州、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全年日最低气温高于28℃的天数正在明显增多。比如,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南昌年均日最低气温高于28℃的天数为5至7天,近十年增加到21.7天。在夏季夜晚,南方地区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能超过60%,在这个环境下,气温28℃对应的体感温度接近30℃。
  可想而知,如果全天气温都保持在28℃以上,人们就能体会到“循环热”了。
  王伟跃介绍,由于城市地面硬化程度高、绿植少、机动车热量排放、城区空气流动性差等综合因素,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域热量聚集或散热属性与郊区相比有很大差异,而且往往越是大中型城市温度越高,这在城市生态环境上叫作“城市热岛效应”。
   五年内全球将经历“史上最热”
  从全球大环境来看,天气变热、气候变暖并不只是发生在某一个国家,碳排放的急剧增加,使温室效应持续加强,导致了全球平均气温不断攀升。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气温高出约1.15℃,2015年至2022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8年,其中2016年、2020年和2019年位列前三。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预计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下去。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受到温室气体的积聚和自然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年内,至少有一年的全球近地表年平均温度可能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最高纪录,这5年的气温平均值高于过去5年的可能性为98%。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气候波动可能更加剧烈,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将成为绕不开的常态。从人类本身而言,唯有共同行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和增加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改变生活方式来增强气候韧性,用适应与减缓并重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方能换来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