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划龙舟,敲大鼓……”这是家乡的一句民谣,大家应该都已经知道是什么节日了吧?当然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了!
对于端午节的传说,大家应该并不陌生,据说爱国诗人屈原因对朝廷不满,跳入汨罗江。为了让鱼儿虾儿不吃屈原的身体,让龙不伤害屈原的身体,江边的村民就在河中放粽子,倒雄黄酒,用龙一样的船在河面划行。放粽子倒雄黄酒是想把龙醉晕;用龙船在河面划行是想把鱼虾吓走。如此流传至今,就演变成了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庐江,端午节也要包粽子看划龙舟的,我们小孩还可以制作香囊。首先来看一看怎么包粽子吧!
妈妈做粽子非常厉害。她先拿起一片竹叶——我们这边用竹叶包粽子,蒸出的粽子有一股淡淡竹香。接着妈妈将竹叶卷成一个漏斗。叶片在妈妈的手中跳舞,犹如一个绿色陀螺在飞速旋转,而妈妈的手就是指挥棒。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片竹叶,卷成一个漏斗,放入了1/3的糯米,抖了抖,一看,发现里面的糯米漏没了。妈妈笑了,说:“应该先用指尖把漏斗底部弄尖,再捏住尖角,再往里面放入糯米,把糯米往下按按,但千万不能抖。”我照妈妈那样做,果然成功了。接着再放入腌肉——我们这边喜欢吃咸粽,包好之后用绳子系好,就大功告成了。
烧一锅水,准备蒸粽子。我们将粽子一个个摆在蒸笼里,开火蒸粽子了。蒸到一半的时候,蒸笼里飘出一股淡淡清香,直钻入我鼻孔。还没等蒸熟,我的口水已经流下来了。粽子蒸好了,我第一个跑向餐桌,拿起一个,烫得我把粽子从左手传到右手,又从右手传到左手,就是舍不得丢。好容易凉了些,我小心翼翼将竹叶剥开,哇,里面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别提有多可爱了。咬下一口,那糯米别提有多劲道了,还透着咸肉的香味。看来糯米和咸肉简直是天作之合。
在端午那天,包好粽子,就去做香囊了。
我们找来四块巴掌大的布,两块两块地缝起来。把底下两侧距离上面1厘米的地方全部缝好,然后沿着上面再缝一道,在缝好的下面距离1厘米的地方再继续横着缝一道,这是放绳子的。另一个也这样做。然后把做好的布叠起来,把下面缝好,又把两侧像之前那样缝起来。用一条绳子穿过四个孔绕几圈,再用另一条绳子也这样做,然后往里面放入艾叶和香料,拉紧,一个香囊就做好了。挂在脖子上,别提有多神气了。
此时已经到正午了,我们打开电视看今天的主要节目——划龙舟。
看着电视,心情跟着赛况变化而起伏跳跃,有时还激动地给那些选手呐喊加油,仿佛电视里的人能听到我们喊声似的。瞧那些选手一个个非常自信,用尽全身力气向前划去;敲鼓的,一个个敲得震耳欲聋,激动的场面让我的心都快蹦出来了。离终点只剩不到100米了,选手们大汗淋漓,面红耳赤,铆足了劲儿向前划。敲鼓的手快没力气了,依然疯狂地敲着。只剩不到10米了,选手们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向前冲去……最后,领先的那位大胡子选手胜出,赢得了第一。我和妹妹激动得直拍手,蹦来蹦去。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丝余晖消失在天边,代表端午节快要过完了,而我的心依然沉浸在赛龙舟火热的欢呼声里,沉浸在诱人的粽香里,沉浸在香囊神秘的气息里……
合肥市庐江县东方小作家文学社六年级 吴林泽
指导老师:徐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