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新农人”成长为乡村振兴“兴农人”
  “三夏”关键时节,田里农事正忙,安庆市怀宁县石镜乡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生机活力。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石镜乡涌现出一批“新农人”,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在广袤的大地上谱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显
  时下正是紫薯种植的黄金时节,在石镜乡踏水村紫薯种植基地,一排排紫薯苗迎风而立,让村民看到了紫薯种植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我们还上马紫薯粉加工厂,一天能加工20余吨山芋,现在正是紫薯种植季,我们需要加班加点干。”村民陈思能说。
  作为一个山区乡镇,石镜乡站在现代农业经济崛起的时代前沿,将“品”做出特色,形成产业,下活了乡村振兴这盘棋,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太平村种植菊花500余亩,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还吸纳周边1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同时种植朝天椒30亩,一年采摘三茬可收获9万公斤,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踏水村建成23座大棚,全部种植香葱,一年可种植三季,年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同时近期投资50余万元新上红薯粉丝加工项目,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邓林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香菇种植6万棒,年可带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80万元……几个重点村各具特色,“一村一品”的雏形已现。
   推进“农旅融合”产业兴
  来到石镜乡分龙村的杨排山上,一片片经过“高枝换冠”的古油茶林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片有400多亩,光200到300年的古茶树就有2000多棵。”分龙村党支部书记王三一介绍说,我们正在走旅“油”发展的路子,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利用油茶四季常绿、花果同期等景观特点,在王三一的倡导下,成立了古油茶开发合作社,从单一的油茶种植向乡村旅游观光休闲、油茶加工、民俗文化体验等多层次产业结构发展,打造油茶全产业链,为群众开辟更多增收渠道。村民程学有、冯寿松分别有6亩、4亩油茶山场,他们平时在家门口打零工,当古油茶收获时,他们就上山采摘,年收入很是不错。
  在石镜乡邓林村山谷中,望春花已在此盛开了500多年。每到春天,20余万株望春花怒放枝头,漫山遍野,游人如织。依靠一方碧水青山,石镜乡几十户村民在山里或街道办起了农家乐。石镜乡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在望春花上做文章,建起停车场、修宽入村道路、竖起旅游指引牌、挖掘望春花景点……实施一系列的举措后,游客激增。
  近年来,石镜乡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注重培育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打造“本土网红”新农人
  “大家好,我手中拿的是我村特色产品——艾枕头,它能杀菌抗病毒,具有安神助眠、消除疲劳的功效,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使用……”在石镜乡大塘村农村电商综合商业网点,主播曹煜正在直播间熟练地介绍艾枕头,因为艾叶是自己种植的,曹煜对产品的特点十分了解。曹煜的讲解很快激起了粉丝的购买欲,加上产品的优惠价格,短短1小时,点赞、评论互动人数就突破2000,下单200多笔。
  大塘村的艾草系列产品、手工挂面、生姜、蜂蜜、大米、香油;太平村的农家手工辣椒酱、金丝皇菊;邓林村的香菇、平菇;踏水村的红薯粉、红薯粉丝、香葱、龙虾;邓桥村的草莓、火龙果;分龙村和石镜社区的蓝莓、紫薯……和曹煜一样,搭上电商这趟“快车”的村民在石镜乡有100多人。这些带货“主播”,让当地众多农产品走出山村,打响石镜特色品牌。
  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了“新农活”……石镜乡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多平台、多举措帮助村民走上电商致富路,为主播提供免费培训、运营和场地等服务,助力一批批“网红”新农人,分享数字技术红利,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程志红 通讯员 檀志扬 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