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完善陪护制度须坚持患者利益优先
□罗志华
  近日,云南一位王女士向记者反映,今年4月中旬,她家人患有神经肿瘤,在医院住院11天中,因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自己只能每天在病房外守候。护工费加上住宿费,让她感受到很大的经济压力。记者调查发现,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是普遍现象,在全国多地的多家医院,都能发现类似情况,而医院、病人和病人家属对陪护问题看法不一。(6月26日央广网)
  站在医院的角度看,拒绝王女士陪护其家人有一定的道理。疫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医疗日益讲究精准化,陪护不再是守夜那么简单,观察病情、记录生理指标等陪护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当家属难以胜任时,让位是必然。
  医院此举,还与住院陪护制度探索有关。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用医疗护理员来取代当前的护工,已成必然趋势。医院将这项工作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将陪护的任务,逐渐交给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医疗护理员。
  但家属要求自己陪护,理由同样十分充分。亲人的陪伴,既贴身又贴心,身体照料和心理呵护都更加细致,这是作为外人的护工或医疗护理员所不能比的。更重要的是,请护工和医疗护理员的花费不菲,家属不仅闲着没事,而且还要掏钱住宿,尽量允许家属替代护工,对于患者就具有双重减负作用。
  尤其是,当前专业的医疗护理员还十分稀缺,家属花钱请来的,仍然是技术能力有限、来源复杂的护工,并且,护工在收费与服务质量等方面,也屡受诟病。因此,在当前的条件下,与其让患者家属多花钱,不如对家属实施强化培训,将他们变成合格的护工、临时的“医疗护理员”。家属是患者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爱和细心能够带动陪护能力提升,给愿意陪护的亲属足够的信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才是破解这道难题的正确选项。
  此类纷争,涉及到完善住院陪护制度以谁优先等问题,倘若一概以技术优先为原则,就会一刀切地排斥家属陪护。但医疗应该富有人情味,以患者为中心也是基本要求,因此在完善住院陪护制度时,要设身处地替患者和家属着想——当家属因工作繁忙而无法陪护时,为他们提供质优价廉的陪护服务;当家属希望与患病亲人共度时光、或者希望通过自身陪护来减轻经济压力时,只要医疗方面没有禁忌,就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不是一拒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