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泰坦”号残骸内发现疑似人体遗骸,“灾难性内爆”引关注
入海为何比上天还难?
  美国海岸警卫队28日说,日前发生“灾难性内爆”的美国深海潜水器“泰坦”号的残骸内发现疑似人体遗骸。被打捞起来的“泰坦”号部分部件当日被运往加拿大纽芬兰一个港口。美国海岸警卫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医学专业人士将对疑似人体遗骸进行分析。
  “泰坦”号深潜器18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以东约1450公里的海域下潜前往考察“泰坦尼克”号邮轮残骸,出发约1小时45分钟后失联。美国海岸警卫队22日表示,“泰坦”号在沉船地点附近发生“灾难性内爆”并导致5名乘员全部死亡。加拿大交通安全委员会24日宣布,已就“泰坦”号深海潜水器失事启动调查,希望与其他机构就此展开合作。有媒体预期,调查将十分复杂,可能耗时18个月至两年。
  什么是内爆?“泰坦”号“灾难性内爆”是因为材料、结构强度不够吗?专业级别的深潜器如何解决通信、上浮下潜等问题?深海还有哪些奥秘等待人们探索?
   “灾难性内爆”缘何发生?
  经专家分析,“泰坦”号深潜器或失联时发生爆炸。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表示,爆炸的发生与材料的结构和强度有关。尽管“泰坦”号船壳厚13厘米,船体使用了碳复合纤维,并用两个圆形钛合金端盖加固,但在设计时并未考虑周全。原本设计使用深度在1500~2000米,而此次潜水达到了接近4000米,虽然深潜器本身有一定的弹性,但在弹性边缘游走终究是危险的操作,极有可能发生内爆。
  所谓内爆,是指外部压力过大,物体或容器本身无法承受而向内发生的爆炸,平常使用的真空杯也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
  王亚民介绍,深潜器发生事故的概率较高。一方面水下环境多变,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另一方面,水下压力巨大,可超出地面压力上百倍;此外,水下的急流、暗流较多且难以探测,而深潜器自主运动能力较弱,容易被卷入到无法预知的环境当中。而深海复杂的环境条件,在陆地上又难以模拟,即便进行模拟也无法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一旦某一因素超出意料就可能发生问题。
  目前深潜器在国际上还属于高难度技术,因此也没有固定的认证标准,主要考虑材料的强度,如钛合金或碳纤维;以及维护生命系统的完善性,如氧气和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
  深潜难,难于上青天
  此次“泰坦”号出事后,无法取得联系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王亚民介绍,在几百米内的浅水,水下载具可以通过长波无线电进行通信,而超过几百米一般只能通过低频的声波传递信号。低频声波能够在水中传播上千公里的距离,但信号转换效率较低。
  传统的深潜器通过有线的方式通信,安全系数高,但采用有线方式成本较高,且水下几千米的距离,水流对线的影响非常大,可能使深潜器无法准确定位到目标位置。
  深潜器的机动能力都很差吗?王亚民表示的确如此。深潜器通过电池驱动,动力越大对能源消耗越高,运行时间越短,因此在时间与推动能力之间需要找到一个综合的平衡点。
  深潜器如何实现上浮下潜?与潜水艇吸水放水不同,深潜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控制上浮下潜:一是通过自身动力往下潜;二是通过配重,在上浮时把配重物抛弃。
  深潜器舱门锁死后只能从外面打开?从内部开门对关门设备的力量要求较高,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体积,因此目前的深潜器几乎都是从外部开门,成本相对较低,也更容易操控。
   重金探索深海,值不值?
  深潜器对于技术和财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只有综合实力强的大国才能进行相关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材料的研究,如碳纤维、钛合金这些材料的技术都在不断更新;二是通信,目前通过声波通信是主流,但也在尝试通过激光的方式进行通信。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深潜器也得到较快发展,从5000米左右的“蛟龙”号深潜器到如今的“彩虹鱼”号万米深潜器,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探索深海的短期目标是为了了解未知世界,但从长期来看,有很高的价值。目前受技术条件和成本的制约,海底矿产只有石油能够达到商业化的开采。
  王亚民表示,人类对海洋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海洋中的生存适应能力很弱,无论潜水还是划船,都可能遇到危险,因此需要敬畏海洋,敬畏自然。
  综合新华社、中国之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