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拆墙还景于民,知错能改还是“好景区”
  7月1日,有网友拍摄视频爆料,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陕西侧)沿线的围墙被拆除。此事在网上迅速引发关注。有网友认为相关部门及景区应当合理规划,避免浪费人力物力。不少网友对此拍手称好,并表示国内其他给景区修建围墙的应该效仿,早日拆除围墙。(7月2日《潇湘晨报》微信公号)
  今年“五一”假期前后,黄河壶口瀑布两侧砌围墙一事遭到游客吐槽,被认为是“防偷窥”。当地解释称,筑墙初衷是为保证游客安全,并不是为收费不让游客观看。但公众并不接受这种说法,因为保护安全有比筑围墙更好的选择。面对舆论施压,当地表示正研究下一步措施。如今拆除围墙还景于民,算是一个交代。
  始建于2011年的围墙,不否认建造目的有保障安全的考虑,但也不排除有增收的目的。因为筑墙挡景后,游客只有购票进入景区才能欣赏黄河壶口瀑布。这仍是“门票经济”思维,不懂得算“大账”。
  拆除围墙后,可显著提升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陕西侧)的美誉度,能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旅游消费。即便部分游客不进入景区,站在原围墙处远眺壶口瀑布,在当地也少不了其他消费。对此,拆除围墙还景于民只会做大当地旅游“蛋糕”。当然,拆除围墙之后,相应的安全保障也要到位。
  如果近些年不筑围墙,也不会有先建后拆、浪费人力物力的问题。希望有筑墙挡景想法的景区,不要重蹈覆辙;也希望仍筑墙挡景的景区,像上述景区一样知错就改。
  梳理近期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不少地方景区仍存在筑墙挡景。希望相关地方的景区管理部门,对照舆论点名的名单,主动拆除围墙还景于民。因为相关知名景点要么是大自然的馈赠,要么是老祖宗留下的历史遗产,不是景区管理者的私有财产。景区管理者可以通过收取门票获利,但无权限制游客远眺景点。
  其实,无论是筑墙挡景的景区,还是存在“票中票”的景区,都是“门票经济”思维在作怪。在当下这是一种严重滞后的思维,既阻碍景区自身创新发展,又影响旅游经济“蛋糕”做大,必须改、亟待改。只有改变狭隘的经营观,打开思想格局,才能适应新发展。从某种程度而言,景区筑墙挡景,也是挡住自己的财路。
  对于景区知错就改,我们应持欢迎态度。套用一句话:“知错能改还是好景区”。不过,为避免“折腾成本”,各地有关方面在景区规划或者旅游产业规划方面,要有前瞻思想和大格局。另外,在宏观层面,也要指导和规范地方旅游工作,将该还给游客的公共旅游资源及时还给游客,景区赚钱应当取之有道。□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