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
治理近视矫正乱象首先要化繁为简
  暑期来临,未成年人近视矫正、视力防控逐渐升温。儿童近视康复治疗市场究竟存在哪些乱象?如何整治?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发现鱼龙混杂的近视康复治疗市场,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尝试一些项目后,大呼上当受骗。(7月8日《法治日报》)
  有人说近视矫正属社会化服务,但矫正通常会涉及专业的医疗内容;也有人说近视矫正属医疗行为,但很多视力矫正机构并非医疗机构,只需办理营业执照和验光资格证即可。近视矫正市场在很多方面说不清道不明,监管就会出现灰色地带。尤其是,定性不清、规则不明,监管就容易打乱仗,即使哪个环节查得很严,也会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
  治理近视矫正乱象,首先要化繁为简。对近视矫正有监督责任的部门,应该首先通过协商,对相关行为进行定性,尤其要突出强调社会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不同,既要避免医疗机构运用社会机构的一些做法来营销,从而削弱医疗的公益性;更要防范社会机构从事医疗活动,降低医疗的专业性,加大医疗风险。只有把理论功课做足,监督行动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按部就班。
  化繁为简,关键在于突出重点。不同服务的定性要准确,在不同性质的行为之间,要划出清晰的界线。此外,各部门各司其职是基础,但相互密切协作,才能避免留下监管的空当。最好形成联合执法模式,让一队人马有权处理与此有关的所有问题。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点,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近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前途,心急的家长不仅愿意为此大把花钱,而且在服务不可及、焦虑难化解的情况下,还会病急乱投医。因此,治乱只是第一步,还需通过更多规范化的近视矫正服务,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除了要规范矫正,更须突出预防,认真落实校园减负政策,让孩子能够长时间保持视野开阔和足量运动。如此才能标本兼治,让近视矫正乱象不再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困扰。罗志华/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