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家车企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下称《承诺书》)仅仅48小时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再发声明,称《承诺书》中“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涉及“价格”表述,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将上述条款从《承诺书》中删除。7月6日《承诺书》签署后,其中不当表述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相关条款被解读为“不再打价格战”“不允许车企降价”等。对此,中汽协的紧急声明并删除相关条款背后有何深意?在删除后,这份《承诺书》还具有何种“维护公平竞争”的意义?未来汽车市场的价格将如何走向?
承诺书“价格”表述被删除
中汽协在7月8日发布的声明中指出,《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中“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涉及“价格”表述,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发布声明:“将上述条款从《承诺书》中删除,并敦促16家及其他汽车生产会员企业,严格遵守《反垄断法》及相关行政法规、指南、规章,自主定价、公平竞争,共同为产业规范健康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在7月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了16家汽车生产企业共同发布《承诺书》,旨在按照《反垄断法》第十四条“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合规经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规定,履行行业协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中汽协的最新声明,是对《承诺书》进行解释与修正。
在《承诺书》签署后,业内广泛认为,这相当于是一份“保价协议”。在主流车企的带头“承诺”之下,今年的“价格战”或将告一段落。
对于此次《承诺书》的签署,工信部一位参与论坛的人士表示,要注意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经济竞争,避免肆意降价、网络水军等乱象发生。同时要苦练内功,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供高品质服务。
此次《承诺书》中提及的“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很快成为舆论争议焦点。有法律界人士表示,行业协会此前联手车企签署该《承诺书》的行为不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反垄断法》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其中包括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因此此前《承诺书》的签署,车企的联合行为不仅具有达成垄断协议的嫌疑,条款中‘非正常价格’的表述,也有达成价格一致或限制或固定价格的嫌疑。”广东信德律师事务所方律师告诉记者。他还表示,《承诺书》中备受关注的“非正常价格”的说法,是一个模糊的表述。在自由交易市场,消费者有权选择合适的价格和产品,而且汽车市场中,整车企业的单车成本和利润各不相同,“非正常价格”的标准没法定义。
经过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在短短的48小时后,事情出现了“反转”。于是,有了7月8日中汽协删除《承诺书》中涉及“价格”表述的决定。
车企为何不想打价格战?
“要注意,《承诺书》的签署反映的是如今中国车市的竞争格局已经到了必须行业协会出手的程度了。”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顾志军对中汽协的及时调整表示理解。他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既要考虑供给方的利益,也要保护需求方的权益,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据悉,今年以来,我国车市的价格战打得尤其凶猛。2023年1月,特斯拉打响降价的第一枪,Model3降价至22.9万元,达到历史最低位。随后多个新能源品牌在承压之下,陆续跟进降价。3月份,东风系在湖北地区大规模降价,掀起我国汽车行业史上最大的降价潮,随后两个月内,30多个品牌百余款车型卷入其中,降价幅度少则数万元,多则十万多元。部分车企甚至不计成本参与降价竞争。
记者留意到,就在承诺书签署的同一天,南北大众先后宣布开启降价活动,7月6日,一汽-大众称为庆祝一汽集团成立70周年,特别针对ID.家族系列纯电车型推出限时优惠活动,其中降幅最高达到了8.7万元;上汽大众也在同一天宣布旗下ID.3车型限量降价3.7万元。
可见,虽然行业不希望车企打价格战,但车企之间的价格竞争其实并未停止。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顾志军表示,基于企业战略调整,在可控范围内的常规降价,是市场正常行为。但大规模的无底线降价,不仅损害车企利益,也在不断“消耗”消费者的期待值。
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频繁的价格战让消费者持币观望的情绪变得浓厚,这导致部分车企想借降价清库,大幅提高销量的预期没有实现,最终却因为价格恶性竞争导致正常利润的严重下滑。就在今年3月份的降价潮之后,中汽协相关专家曾告诉记者,价格战不会长久,物有所值是永恒的商业法则,汽车市场应尽快回归正常秩序。事实上,今年3月的价格战并未让市场销量有多大起色。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同比仅微增0.3%。
业内人士指出,从各车企年报的单车利润来看,当前中国的自主品牌如比亚迪、长安、吉利、长城等正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尤其是单车价格已压到极限,极少数能实现卖车赚钱。与上述传统车企相比,没有过多其他业务平摊成本的造车新势力,更是一直在亏损中卖车,如蔚来、小鹏、哪吒、零跑等品牌的营收甚至覆盖不了成本。
乘联会最新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吉利、理想、长安等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累计销量破10万的成绩,其中比亚迪更是单月销量超过了20万。但蔚来、小鹏等新品牌却仍在月销破万中挣扎。
后续“价格战”将如何演变?
中汽协删除相关条款后,部分业内人士对《承诺书》的存在意义产生了疑问,例如对后续汽车市场的公平竞争还有多少约束力?未来价格战是否会继续上演?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以来掀起价格战的重要主角之一,就是特斯拉。有汽车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从去年开始持续调整售价行为引发关注,尤其是延续至2023年的连续几轮大幅降价,令国内的大部分汽车企业都产生了跟随降价或者推出变相降价的优惠的行为,是名副其实的“鲶鱼”。
同样刚签署了《承诺书》的特斯拉在7月7日推出了一项“对Model3/Y的引荐奖励”,具体内容是成功引荐好友下单并在有效期内提车,即可赢得“专属权益礼包”。此举被业内解读为变相价格补贴。毋庸置疑,特斯拉突出的成本控制能力,毛利率超过30%,使得其犹如一把悬在众多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频繁的降价让众多车企难以招架。不过,这一次特斯拉推出“引荐奖励”后,市场显得波澜不惊。业内人士称,不打价格战、合法合规的“鲶鱼效应”,反而可以驱使车企集体提升竞争力,实现优胜劣汰,最终惠及消费者。
一位整车企业的市场营销负责人认为,虽然中汽协删除了相关条款,但《承诺书》的签订也会让车企形成一定共识。尤其是扮演“鲶鱼”角色的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定价策略会更加谨慎趋于柔和。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健康的市场应该是鼓励车企以提升品牌影响力、整体营销作战能力为主,同时激励主机厂强化产品品质,与其打价格战,不如打服务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