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不少人在单位朝气蓬勃,有说有笑,一旦退休在家,马上就会老态龙钟,萎靡不振,究其原因,就是失去了一个“忙”字。不要以为忙忙碌碌催人老,有时忙,就是一剂养生药,它能锻炼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增添人的乐趣,充实人的生活。
在一家国企上班的弟弟比我小六岁,在单位上班时幽默风趣,与人相处得非常融洽,还结交了不少忘年交,听说自己符合单位的内退条件,几个月前办了内退手续。
内退在家的他整天无所事事,一下子老了许多,亲戚朋友见了他都说比我还显得年龄大,整天愁眉苦脸,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吃饭的胃口也不好了,睡觉也不香了,夜里还老是失眠。前几天到医院一查,说他有轻微抑郁症。真的一时不知道咋样好了。
还有我的一个表妹,在这个小城里经营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转眼已经二十年了,人干啥都有干够的时候,两年前一声声要转让自己的公司,转让过突然觉得非常失落,与我弟弟一样,也是经常寝食无安,最后一查,与弟弟大同小异,一样患上了抑郁症。真的让人不可思议。
向一位中医老先生请教,他告诉我,一般人认为,紧张、繁忙的工作会影响身体健康,传统的养生之道,多强调休息和宁静。但老年人的生活如果过分松弛或散漫,也同样不利于身心健康。这让我想起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的一句话:“一切重压和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
是的,闲散犹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得更为明白:“要忙碌,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药,也是最美好的药。”有人不理解,季羡林已经80高龄了,整天还忙忙碌碌,天天往北大图书馆跑,而且一坐就是一天,一本本、一页页、一句句寻找着和糖有关的史料,这样不影响他的身体健康,不影响他的寿命吗?殊不知正是这些充实的生活,让季羡林天天快乐地活着,才有了98岁的高寿。
近阶段翻阅1986~2005年版《无锡市志》第四册,第四十四卷的“人物”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人物传》中的265位名人,享年九十岁以上的人占了很大的比例,2426和2427对开两页中的四个人都在90岁以上,其中金鸿声享年96岁,施之勉享年99岁,冯晓钟享年97岁,钱穆享年95岁。百岁以上的老人也不乏其人,顾毓琇享年100岁,薛暮桥享年101岁,孙辅世103岁,侯碧漪103岁,陈翰笙107岁。我曾经试图寻找他们长寿的秘籍,比如环境,比如基因……但我今天突然发现,这些长寿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不服老,不服输,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很多人在去世的前几天甚至前一天,都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这些,难道不正是他们长寿的秘诀和绝招吗?
198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意大利终身参议员丽塔·李维·蒙塔西妮100岁高龄时,仍然每天去实验室做研究,每天5点钟起床,晚上11点睡觉。她说,她的长寿秘诀就是让大脑经常保持思考状态。说白了,就是不停思考不停工作,不然,她就不会那么长寿,也不会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
写《围城》的无锡人钱锺书88岁去世后,他的夫人杨绛2003年以93岁的高龄出版了散文随笔集《我们仨》,96岁时又出版了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她出版《杨绛文集》八卷时,已经102岁,直到她105岁去世之前,还出版了《洗澡之后》等文集。没有这些写作的忙,杨绛也不会那么长寿。
我认识一个老人,六十多岁了,退休后一天都没有闲着过,不是应聘物流,就是应聘保安,在家时也是养养花、唱唱歌,自寻其乐。比我大了十来岁,看上去比我年轻得多。事实真的证明,忙碌可以排解人的忧愁和孤独,能增添生活的情趣,让人的身心得到快乐和愉悦,利于身心健康,利于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