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似曾相识讲语文
□江红波
  高考结束,试卷真题出来。印发卷子给学生,他们惊讶万分,文学类文本是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社戏》。
  这帮少年读熟的《社戏》是鲁迅的,迅哥儿早已深入他们骨髓。沈从文是高中课文《边城》的作者。两位名家的作品,类似的内容,不同的视觉。
  我说,看着都是熟人,各位做题时,看看与我们学过的作品,是否有相互的关系,有无启发或是暗示。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起来,在高考的战场上,高中课程功底扎实,往往能获得高分。
  我在教室过道溜达两圈,规定的时间到了。先确定人物关系,村中首事滕长顺和会长,他俩是亲家。我想起边城的顺顺,傩送是可以娶某人家女儿的,陪嫁品是一座碾坊,可是他选择了守渡船。是时代变化了,还是沈从文的观念变了?这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
  我问,考题中说,会长“被迫点一出”戏,是被迫的吗?有说,怎不可能,前排看戏的有排长、保安队长,会长被胁迫点戏,也是符合情理。
  是吗?看看原文,“大家都客气谦让”,先是队长和税局主任,会长是组织者,自然不是“被迫”,而是因为谦让,人家是远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尊重他人,是传统美德。
  学生点头,确实如此。
  戏文点定,“照例”要在水牌上写清楚,红包“照例”要萝卜溪办会的准备好。一个学生拿腔捏调地接:“四叔‘照例’皱了皱眉。”
  同学哄笑起来。这是鲁迅先生《祝福》里,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四叔的脸色神情。
  我则顺势提问,“四叔‘照例’,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封建观念的卫道士,很快有人答出来。那么,在这文本中,是什么意思?这里是水牌写戏名,给红包的。
  “老师,‘照例’说明这个小山村较为封闭,难得有外界打扰,所以年年有社戏。”“老师,前面说9月22日,这个是秋分,2018年开始,这一天定的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小说里这个村是社戏,祭祀土地神谷神的,应该是演出多年,成了重要民俗活动。”学生的回答,都在理上,也都扣题,这些细节基本能想到的。
  关键点,他们还没想出来。我说,《边城》写于1931年,社会动荡,民风还是淳朴的。爷爷说翠翠,是父母“唱山歌唱出了你”。傩送和翠翠的爱情,顺顺是尊重孩子们的。这篇沈从文的《社戏》写于1945年,是什么样的年代,大家应该清楚。
  “老师,这篇小说里,村里首事长顺和会长成了亲家,这说明社会风气已经变化。”
  我点点头:“你们再看看,《边城》和《社戏》,人物关系有无不同?”
  很快,一个学生说,选文里有保安队长、排长,这个在《边城》里没有。是的,队长和排长来干吗,有什么暗示?学生很快热闹起了,要打仗了,这偏僻的小村庄,军队出现,说明战争临近。离答案越来越清晰,我说,由此可以推断,沈从文为何多次出现“照例”了吧?
  离我最近的学生站起来,是不是暗示战乱即将到来,这个桃花源一样的村庄,将不再安宁?有人附和:应该是这样。不然,队长、排长来干吗。翠翠的父亲,是一个边防军人,那时候没有战争,才有空唱歌。
  大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细枝末节。同题文章,心情一样吗?迅哥儿看社戏回家路上,什么心情,这文章里看戏的村民什么心情?
  “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骂,我忍耐的等着”,那个该死的老旦,小伙伴先后“打起哈欠来”,我抛出问题:“这说明啥?”
  “老师,这应该是大家都不喜欢老旦,那晚看戏,太无趣了。”学生所言极是。关键是高考题里的《社戏》,什么心情才是答题关键。很快有人找到句子“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回家”,这与选项中的“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截然不同,正确与否,显而易见。
  沈从文的《社戏》,与鲁迅的《社戏》,名家手笔,各有侧重。一篇高考选文,需要与迅哥儿、翠翠的故事联系起来,这样亲切的文本与考题,还有过吗?我扫了眼教室。
  “老师,去年高考作文材料,是贾政带人给亭子取名,‘翼然’‘泄玉’‘沁芳’,算不?”“当然算,不然《红楼梦》语文整本阅读发了干吗?”
  我挥了挥手里的试卷,看看今年的考题,还有谁?现代文材料二是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他的《乡土中国》高一就发下来了。课代表补充了一句:“前几年高考,选文是鲁迅先生的《理水》,高二发了鲁迅的《呐喊》整本阅读。是的,这一些,我们都要去看看,高考,贴近教材,贴近整本阅读,不可忽视。”
  众多的考题选文,来自课文中的人物,或相似的文章,懂得分析课文,回归课文。选文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学生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掌握了高分的秘诀。平日里,引导着孩子们多积累,等到卷子发下那一刻,似曾相识的不仅仅是燕归来,而是信心满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