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宿松为大湖大治“拼了”
分三阶段实施保护和生态利用,总投资超300亿元

 候鸟翩跹。雷鸣/摄


野菱缤纷。蒋六乔/摄


水青岸绿。蒋六乔/摄

  为大湖,宿松“拼了”。
  该县计划累计筹资超300亿元,对大湖进行保护与生态利用。
  大湖,到底有多大?它由龙湖、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等组成,统称华阳河湖群。
  大湖,县域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沿湖湿地面积全省第一。滋润了一方土地、养育了沿岸百姓,为此,它一直是当地百姓心中的“母亲湖”。
  然而规模养殖等曾使大湖水质变坏。“花再多的钱保护好‘母亲湖’都值!”在宿松,民声敲金戛玉。
   吃湖水煮湖鱼喝一杯复一杯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诗仙”李白沉醉安徽宿松留下的名句。
  坊间戏言,李白开怀畅饮,或许是欣赏水天一色的湖光山色后,品尝到湖水煮湖鱼,由一时兴起到欲罢不能。
  72岁的老沈,一直靠黄湖哺育,湖与鱼,曾是他生活的全部。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总喜欢哼着黄梅小调开启新一天生活的老沈回忆说,靠水吃水,曾经,捕鱼还算过得去的营生。
  黄湖,是宿松大湖的一部分。它与宿松境内的龙感湖、大官湖、泊湖等一起组成大湖,统称华阳河湖群。
  大湖周边有10多个乡镇,湖面和环湖乡镇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环湖区域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约60%,在宿松县的地位可见一斑。
  那时的湖区水产丰富,稍不留神会就有大鱼跳到渔船上,而沿湖的圩区水稻丰产,是令人称羡的鱼米之乡。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宿松大湖一度极具吸引力,成批的山东人、江苏人、皖北人来到大湖谋生。
  水草飘曳,野菱缤纷,鱼鸭翔游……“母亲湖”儿时的美,镌刻在每位宿松人心里。
   取消围网养殖全湖休养生息
  一眼望不到边,湖水共长天一色。6月28日,记者在黄湖大桥附近湖面乘快艇采访时发现,不身临其境感觉不到大湖之大。
  陪同采访的湖管人员告诉记者,靠水吃水,目前宿松宜渔淡水面积超80万亩,素有“水上宿松”美誉。
  据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县内沿湖村民和外来渔民在湖内散捕散捞,以湖为生。
  1992年,宿松县实施第一轮水面改革,转捕为养,水面被沿湖乡镇、村、组、集体和个人分割养殖。
  由于水面多为大闸蟹养殖,因水草枯竭,湖水自净能力下降,特别是养殖户投放大量饲料,水质逐渐变坏,大湖“颜值”骤降。
  2003年,该县进行第二轮水面改革,收回水面使用权,划定专业渔民和国有困难水产单位安置水域,统一发包,围网养殖,共发包水面91块、71万亩。
  两轮国有水面改革后,逐渐形成了专业渔民(无法定承包田地)和兼业渔民(有法定承包田地)两个群体。2014年实施渔民安居工程时共确认专业渔民1530户、6000余人。
  2017年,意识到保护大湖“颜值”重要性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湖养殖企业清退及湖泊拆围行动在该县拉开。
  此后不到两个月,宿松县累计拆除湖泊围拦面积73万多亩,拆除围拦网长度90万米,清理散箳1930担,完成围拦网拆除验收企业110家,所有专业渔民“洗脚上岸”。
  “取消围网养殖后,实行了全湖休养生息。”宿松县湖管中心副主任黄清江介绍,此轮整改前后耗资超2亿元。
  经过4年休养生息和增殖放流,大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体水质逐渐改善。2022年,大湖国控断面水质均值都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标准。
  资源优势在湖发展希望在湖
  宿松依水而兴,大江大湖是大自然赋予宿松最珍贵的馈赠,水优势是宿松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宿松县河流湖泊是长江中下游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长江经济带沿江绿色走廊的重要节点。
  大湖保护和资源利用如何实施?
  2022年起,宿松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当地“资源优势在湖、发展希望在湖”,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大湖生态保护利用破题之作。
  要加快推进大湖保护和生态利用,让全县人民特别是湖区人民共享生态红利,必须以新理念治湖、造血式修复、心存敬畏地开发。
  为此,宿松县委托国内顶尖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高起点编制了《大水面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规划》《环大湖区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分三个阶段实施大湖保护和生态利用。
  第一阶段为水面生态利用过渡期,要完成涉湖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等任务。第二阶段为湖区基础设施提升期,实施环湖公路、龙湖大桥、污水处理、湖底清淤疏浚、航道、临湖涵养林、景观大道等涉湖项目建设。第三阶段为涉湖产业融合发展期,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保护和利用格局。
  根据测算,三个阶段累计需要投资超过300亿元。
  这是一场背水之战。为打响大湖保护战,宿松县通过成立高规格指挥部,实体化运作“管委会+国有公司”管理模式,设立县湖泊管理服务中心,组建国有云梦泽公司,整合公安、渔政等执法力量,完成大湖资源资产划转、水域滩涂养殖权出让等工作。
  今年6月12日,宿松县委书记、县级总河长、县大湖保护和生态利用工作指挥部政委曹晓革,深入龙感湖开展巡湖巡查,调研省际毗邻地区联防联治工作,详细了解水域环境治理、水环境保护、水面常态化监管执法以及大湖保护与生态利用等工作开展情况。
  让大湖“水清、岸绿、草丰、鱼美”,是为未来谋,为子孙谋。如今,大湖大治,是宿松上下的共识。
  倾心湿地修复候鸟翩跹忘返
  大湖水波浩渺,湿地水鸟群聚。目前,宿松拥有湿地面积超100万亩、全省第一。
  由龙感湖、黄湖、泊湖及其所属支流组成的华阳河湖泊群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最后一个蓄滞洪区,为此,锁定现有湿地面积、提高调蓄洪水能力、保障生态功能高效发挥,是确保长江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宿松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张胜华介绍,由于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植被类型多样,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早在1995年,华阳河湖泊群湿地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每年来此越冬的东方白鹳、鸿雁等候鸟超过10万只,是白鹤、东方白鹳等重要物种迁徙停歇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大面积的围网养殖曾导致华阳河湖泊群湿地生态环境恶化。通过拆除大湖围拦网和每年定期开展“绿盾”行动,相继退出珍珠养殖面积1200余亩,拆除矮圩22处,恢复自然湿地面积10000亩等,加快了湿地自然恢复进程。
  另外该县生态环境、林业部门还对三湖两河流域的污染综合防治、产业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
  经过几年的努力,华阳河湖泊群湿地生态系统日趋稳定,生物多样性明显丰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迁徙水鸟种类、数量明显增加,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成群归来……碧波绿苇、候鸟翩跹的华阳河湖泊群湿地生态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六乔通讯员刘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