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路(左)介绍白茶种植经验。
“真没想到,你们这里种的白茶和我们安吉白茶是一个味儿!”“中国白茶第一村”浙江安吉县黄杜村制茶技术人员如是说。三年前,定远县能仁乡凉亭村与黄杜村对接联建,安吉白茶便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如今,凉亭村的白茶供不应求,大有“燎原”之势,过去无人问津的数千亩荒山也因此变成了抢手的“金山银山”。
大胆尝试,荒山上种安吉白茶
7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定远县能仁乡,找到了正在打理茶场的王祥路。这个瘦高的汉子满脸挂着豆大汗珠,正低着头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看到,王祥路的脚下是一行行排列整齐长势茂盛的茶树,茶垄的空地上堆着许多石头。王祥路说,这些都是在整理茶山时拣出来的,这里原本就是一座遍地碎石的荒山。
陪同采访的能仁乡党委副书记叶俊告诉记者,能仁乡曾有种植茶叶传统,“老山茶”在清朝时就颇有名气。他说,将安吉白茶成功种在这片荒山上,王祥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9年,在论证完种植白茶的相关数据后,王祥路拿出全部家当,请来挖机开荒挖地。随后他又亲赴安吉黄杜村订购17万棵白茶树幼苗。此后每年他都订购10余万棵幼苗,除补种外还扩大了种植面积。目前他的茶山面积已发展至160余亩,不仅自家荒山种满茶树,还租赁了隔壁荒山,所产茶叶供不应求。
“现在越干越有劲,家人从反对到支持!”王祥路说,为了后续发展,他的儿子已放弃外出打工和他一起种植茶叶,目前儿子正在安吉潜心学习种茶、制茶全套技术。
做好茶文章,把荒山变“金山”
能仁乡地处定远县西北部,距离县城约50公里,本属于“五山一水四分地”的贫瘠乡镇,这一现状对于当地历届政府带领群众发展经济,都是严峻考验。
“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要走出去,打开眼界向先进学习!”有着20余年乡镇工作经验的能仁乡党委书记郭庆说。2022年7月,他组织带领乡党政班子、各村书记和包村干部共30人前往浙江安吉考察学习,回来后召开了6次党委会,总结出“学浙江、提能力、促振兴”9字发展方略,并决定在白茶产业方面先行先试。
凉亭村与安吉县黄杜村联建“白茶跨区域协作联盟”,定期邀请白茶种植专技领头人前来手把手指导和讲授白茶土壤改造、环境监测、气候应对、人工干预等技术。经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检测,能仁乡的白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属于安吉白茶上乘,价格每斤800-1300元,亩均收入达4000元。
对标对表,探索强村富民路
近年来,定远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学习贯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指导“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学深学透、用好用活,努力探索村庄美农民富乡村兴的生动实践。
2022年以来,定远县委书记邹军连续两年带领县党政代表团赴浙江安吉、德清、桐庐等7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白天看听同步、晚上学研结合,在深学细悟中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聚“绿水青山中也能端出‘金饭碗’”的共识。
随后,该县全面对标浙江安吉县,其中能仁乡7个村与浙江三个县7个村成功形成合作联动,为打造美丽乡村能仁样板寻求新突破。凉西村学习余村的党群服务理念;凉亭村学习黄杜村白茶生态产业理念;绿化村学习横溪坞村生活垃圾分类经验;朱程村学习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三塘村学习小古城村的基层治理经验;农科村学习环溪村的生态理念;能仁社区学习带动整村发展的鲁家村经验。
为促进全县快速发展,定远县还将所辖22个乡镇分为4个片区,每季度末选取一个片区实施“竞技赛马”,比学赶超,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北拂晓南二龙”模式竞相学、创新干在全县蔚然成风。
2022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约1500万元,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120个,占55.05%,其中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为50个,占22.94%;超200万元的村1个。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素健通讯员王文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