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长安三万里》影厅成“大型背诗现场”?
观影氛围“太火”惹争议;影院称众口难调,建议喜清静的观众选择较晚时间段
  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影片中吟诵了48首唐诗,很多大小观众的“唐诗DNA动了”,在影厅里跟着电影吟诵,更是出现了家长当场考孩子的景象。有观众吐槽认为,集体背诗实在太吵,影响他人观影,建议影院开设“亲子厅”来分流观众,对此你怎么看?
  影厅变成“大型背诗现场”
  截至7月18日21:30,《长安三万里》上映11天的累计票房超8亿,豆瓣评分高达8.2。影片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身处局势之中的高适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过往。
  《长安三万里》中前后共吟诵了48首唐诗,主创们巧妙地将诗词随人物的经历沉浮和心境抒发,配以身临其境的动画,让观者深入理解这些唐诗的背景和情感。尤为“鬼畜”的是,当熟悉的诗句响起的时候,看电影的人,尤其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吟诵起来。有观众说自己的“唐诗DNA真的动了”,“原来我对这些诗词的记忆并没有被时间冲淡,而是刻在了血液里,一经触动,便如洪水一般涌现,可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所在。”
  同时,这些唐诗基本上都在学校课本里学过,很多孩子都会背,加上又是一部动画片,很多家长特地带放暑假的孩子来看,可谓现场教学和考试,所以电影院里出现了集体背诵唐诗的现象。
  争议频出:吐槽赞成皆有
  记者发现,对于“影厅秒变大型诗歌朗诵现场”的现象,大家观点不一。
  有观众吐槽表示,观影中,只要一出现诗句,就有一堆孩子跟着背,从头背到结尾,“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没见你们这么积极呢。”
  还有观众说,甚至还有家长观影途中打开手机,拍摄自己孩子背诗的视频,好好的电影院秒变课堂不说,还有各种手机拍摄,太闹心。也有人觉得孩子的大声喧哗,反映的是“家教”问题。
  更有观众说,甚至有家长在给孩子上课,“左边的家长给孩子讲解每一个出场人物叫什么名字。右边家长在给小朋友讲自己以前去西安的旅游故事。”
  赞成派也有,不少家长就认为,这是一次别样的“语文课”,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的好机会,回头还要给孩子买套《唐诗三百首》。更有人建议同场观众不要制止朗诵,“这是一种美妙的声音,是属于中国影院的独特浪漫。”
  豆瓣讨论区也有观众提出,如果遇到其他不文明的观影行为,都会很义正词严地制止,但遇到小朋友背诗,即使影响观影体验,好像也会陷入不知是不是该提醒他不要影响他人的两难。
  事实上,能够跟着电影一起背诵诗词,也是影片前期营销的方向,一些影院也适时推出了配合电影宣传的背诗挑战活动。
   受众年龄跨度大带来错位
  不少家长也是吃了朋友圈或者短视频网站的安利,看到评价说这部电影能让孩子情不自禁读诗背诗,选择带孩子进电影院上一场别样的“语文课”,本身就是这些家长带孩子来看这部电影的诉求。
  这种独特的观影现象与《长安三万里》广泛的受众构成有关。通常一部动画电影,都会有明确的受众年龄段划分,大多数面向亲子合家欢题材的动画偏低幼,并不会吸引成年观众单独或结伴观看,同年龄层形成的共通的观影化学反应,其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磁场”,不少低幼向的动画甚至会专门将“互动性”作为影片的卖点之一大力宣扬和鼓励。即便近年来有一些非低幼向的动画,受众也多集中在青年和成长主题。
  而《长安三万里》的片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安三万里》想做的是覆盖到更多或许还没有动画观影习惯的“受众”。“好比说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平时可能不会去看动画电影。”影片168分钟的时长,对于孩子来说,本身也存在了一些让注意力集中的障碍。
   诗词深意需沉浸“细品”
  有影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哭了,“依我之见,《长安三万里》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人电影,其中的角色和其处境的流转,真的只有在生活中受过委屈,遭过折辱,甚至心凉心死过的人才能有所感触。”
  更有网友详解道,片中李白和高适一开始的心境是“我要直取长安!叩天子门”。然而到了后期步入中年,他们感叹的是“人间的道,我是走不下去了”和“军营生活倒也简单,一转眼十年过去了,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可见,《长安三万里》除了片中密集的文史知识点和绚丽的特效画面,诗词字面意思下所表达的深意,也许需要更多阅历才能品出其中的伤感或通达。也正是因为其中许多段落需要“细品”,一些希望沉浸式进入影片意境的成年观众才会觉得现场孩子们的背诵成为了一种打扰。 

   □影院回应
  开放“亲子厅”也有争议 万一那场有成年人要看呢
  《长安三万里》确实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年幼观众欣喜于大银幕上出现了自己刚刚学过的诗词,而成年观众则从两位主角的一生中看到了人生际遇,产生共鸣而感触良多。
  记者注意到,此前《长安三万里》片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长安三万里》想做的是覆盖到更多或许还没有动画观影习惯的“受众”,比如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平时可能不会去看动画电影。
  那么,既然电影想覆盖全年龄层观众,那网上目前的争议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记者采访了南京上影、万达、中影等影城的相关人士,他们都表示,该片确实深受亲子家庭喜欢,如果厅内背诗声音太吵,影院方面会制止。
  那么对于开设“亲子厅”等来进行观众分流这个举措建议,有影城人士则表示,暂时不会开设这样的厅,也没有接到这样的通知。同时他也指出,如果这样开设,就会出现另一个争议,比如开设了14点的“亲子厅”,那如果刚好有成年观众也想看14点场次,他就会问为啥不给他看,“确实众口难调,只能建议希望清静观影的观众可以选择较晚的时间段,来避开孩子群体。”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江苏确有一些影城针对该影片推出了专门的活动场,比如“以诗会友国学沙龙”专场,邀请文化学者等进行导赏,效果倒是不错,基本上是包场。 

   □热点话题
  电影院里的“屏摄”争议
  如果说,背诗是否有违影院观影之仪尚有争议,另一个更显而易见的“不文明观影行为”,则是这部电影同样成为了屏摄的重灾区。
  社交网站上,关于耳熟能详的诗词片段的截图和小视频更是常见。影片上映当日,片方就在官微上发布了“文明观影拒绝盗录”的海报,号召观众们将唐风之美在电影院里静静欣赏,但无论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关于影片华彩篇章的屏摄画面依然层出不穷。
  影院屏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今年上半年上映的《灌篮高手》成为屏摄重灾区,也引发了对屏摄的一轮深入讨论。
  每每有公众号大V写出关于屏摄的文章,都有人表示第一次知道原来影院是不可以屏摄的。也有律师科普,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但该法案的释义中亦有进一步解释,本条不适用于影院私人拍照行为,即单张的照片如果非作为商业用途,仅仅作为个人爱好收藏“打卡”行为,在法律上并不会被认定为违法或对作品构成侵权。但大部分影院在入场提示、电影票根、电影开场前播放的提示中,都会说明“观影须知”,明确观众不得拍照、录音录像等。此外,影院中手机屏幕和闪光灯亮起会降低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仓促拍摄的照片也无法还原创作者精心设计的呈现,因此屏摄行为依然是不道德、不被提倡的。
  以《长安三万里》最广受好评,也被最多人忍不住屏摄的《将进酒》段落来说,这个李白高喊着“天生我材必用”,与众人乘着仙鹤飞上九天,在星河璀璨中与仙人共饮的段落设计创作颇为用心,导演谢君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影片总共两年的制作周期里,《将进酒》这一段落的制作时长就耗时长达一年半之久。段落中绚烂的色彩,卓绝的想象,与配音朗诵者抑扬顿挫的声调,恢弘而不失感伤的音乐,衬起李白的千古名句,而在模糊昏暗的屏摄小片段被搬运至朋友圈,虽然也为影片做了宣传,但效果显然是大打折扣。综合《扬子晚报》、澎湃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