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局部)。
从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到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历代文人诗赋之中,荔枝是最抢镜的热带水果,原因之一正在于其是御贡珍品。那么,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何处来的?
汉武帝没种好荔枝树
荔枝是我国原产物种,作为皇家贡品,最早记载见于葛洪《西京杂记》。“尉佗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南海尉赵佗向汉高祖刘邦进献鲛鱼和荔枝。赵佗本为秦将,楚汉争霸之际,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刘邦遣使南越,才说服赵佗对汉称臣。
汉武帝刘彻后来攻破南越,设苍梧郡,取岭南荔枝百余株移植于长安。
汉代《三辅黄图》记载了汉都长安城池的建设布局,其载:“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植所得奇草异木。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偶一株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
《三辅黄图》所记述移植荔枝的“交趾”,应指的是今天的广西苍梧,而非今越南境内的古赢娄交趾。也就是说,汉武帝移植于长安上林苑的荔枝,应是苍梧荔枝。
虽然《上林赋》描述荔枝移植盛况“列乎北园,迤丘陵,下平原,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垂朱荣,煌煌扈扈,照曜巨野”,却终因水土不服,移植失败,汉武帝甚至迁怒杀人。
《异物志》《南方草木状》等,均把荔枝作为岭南物产著录。据西晋张勃《吴录》:“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证明在公元三世纪时,荔枝在广西苍梧境内已有广泛人工栽培。
唐代段公路《北户录》载:“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少劣,其高潘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无核类,鸡卵大者,其肪莹白,不减水精,性热,液甘,乃奇实也。”苍梧荔枝在秦汉时已成名产,“火山荔”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早熟品种。
《广东新语》载火山荔:“火山善变,滋味百出。”“是皆火山之属,湛文简公昔从枫亭怀核以归,所谓尚书怀者也。”湛文简公即明代广东增城大儒湛若水,历任礼、吏、兵三部尚书,他吃了“火山荔”还要把荔枝核揣在怀里舍不得丢掉,火山荔由此有了别名“尚书怀”。
龙眼误当了“荔枝奴”
汉代进贡鲜荔枝,称为“生荔枝”,从西汉武帝刘彻开始,直到东汉和帝时下令罢贡,前后约230年,跨越了两汉十二代皇帝。
汉时皇宫不仅有夏季进贡的“生荔枝”,又有库藏进贡来的干荔枝。《东观汉记》载“单于来朝,赐橙、橘、龙眼、荔枝。”在秋季橘、橙进贡时节,荔枝已过季,这时赏赐匈奴单于的应该只是荔枝干品。
从贡路和产地两方面判断,汉代进贡的鲜荔枝,应来自苍梧。若是从苍梧进贡“生荔枝”,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萌渚岭道;另一条是骑田岭道,汉高祖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就是走的这条道。两条道路都必须采用水陆兼程的办法,大致路程均在5000里上下。
汉代岭南进贡的物品很丰盛,凡香料珠宝、珍禽异兽等皆由南而北运。朝廷甚至设置了专门管理进贡水果的官职,如“掌管岁贡龙眼、荔枝、橘、柚等珍果”的“圃羞官”。
“荔枝奴”一般都认作龙眼的别称。这个词本是苍梧俗语,意即栽种荔枝做贡奴,显见汉代荔枝进贡的劳役之苦。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时,却曲解了此语,释为“荔枝过即龙眼熟,故谓之荔枝奴,言常随其后也。”嵇含之意,龙眼在荔枝之后成熟,也即龙眼为荔枝之奴。嵇含写书时,汉代结束荔枝进贡已经200多年,但“荔枝奴”的别称一直流传下来。宋代到梧州出任州官的南昌人陈执中,才在诗中对“荔枝奴”的含意有了确解,其在《题苍梧部》诗中感叹:“果珍何忍命为奴?”
最普遍的说法是四川
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何处?《新唐书》只泛泛地说来自南方:“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荔枝香》。”又载:“(杨)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到了宋代乐史撰《杨妃外传》,将“南方”改为“南海”。
唐朝开元年间,广东曲江(今韶关)出身的名相张九龄,在《荔枝赋序》中言及,他在京城时,与同僚官员谈到荔枝,“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可见荔枝在唐代还是知名度不高的新奇果品。
杨贵妃所食荔枝的产地,最普遍的说法是四川。
苏轼在《荔枝叹》中称:“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明言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今天以榨菜闻名的重庆涪陵运过来的。《舆地纪胜》载:“涪州有妃子园,在州城西十五里,言有荔枝百余株,昔杨妃所嗜即此。”又有学者指出,杨贵妃是四川人,四川的荔枝更合她口味。
《图书集成》引《蜀志》说:“唐天宝中,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内进入。”据学者冯汉镛考证,荔枝从子午谷运进长安,这条蜀道如今被学界称为“荔枝道”。子午道全长1040里,北口距长安甚远。南口则有两个,分列东西。东口在今陕西安康市(唐称金州),西口则在今陕西洋县。因此从蜀地运送荔枝到子午谷南口道路,应该有两条。
北宋时蜀地仍不断有荔枝见于诗文题咏,至南宋突然鲜有人言。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天道与人文》一书考证,12世纪全球性的气候变冷中,蜀地受其影响,失去了荔枝生长的基本气候条件。南宋时蜀地已难寻荔枝。
杜牧可能写错了季节
蜀地说之外,历来还有三说。
一是南海说。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杜甫在《病橘》一诗中同样说:“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至清代,曾出任两广总督的阮元作《岭南荔枝词》,更提出新看法:“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高力士是广东高要县人,把家乡风味引荐给唐皇杨妃,也在情理。
二有各地说。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认为,杨贵妃食荔枝,取自各地,“自酸而食至甜,自青黄而食至红。”所食荔枝品种齐全,“自水枝而食至山枝。……凡四阅月。”也就是杨贵妃吃完岭南的,再吃蜀地的。
三是荔枝干说。《新唐书》记载,戎州(今四川宜宾)进贡的荔枝,是经过加工制作的“荔枝煎”。《荔枝谱》中记荔枝干制法:“红盐者,以盐梅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又,蜜煎者,剥生荔枝,笮(zuó)去其浆,然后蜜煎煮之。”荔枝盐煎不去壳,而蜜煎只取果肉。《灯影记》载,在天宝年间正月十五晚,唐玄宗在宫殿里抛撒闽江“红锦”荔枝,叫宫人为他拾取,抛撒的就可能是荔枝干。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名句出自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据考证,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唐玄宗在位43年,去过37次华清宫。他和杨贵妃从来都是在冬天和孟春正月去华清宫,没有一次是去避暑的。这个季节没有新鲜荔枝可吃。再如杜甫《解闷》诗说:“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既无颜色,很可能就是干制品。
唐宋荔枝保鲜有三法
杜甫在《甘园》一诗中,提到过柑果的保鲜方式:“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要让荔枝“生致”长安,必须在离枝三四天之内送到。在唐代荔枝保鲜技术,正是通过竹筒密封实现。
具体方法是:裁截竹筒,一端留节,把荔枝放在里面,口部塞上绿叶,再蒙上油纸扎紧,糊上泥土进行密封,这种原始的保鲜法历代相传,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泸州市合江县仍在使用。
在宋代,又出现了装壶密封法。就是用带盖的壶进行密封,也有用木桶盛载冰凉井水,隔水置荔枝于水面上,密封桶盖。
北宋时,福建地区的荔枝成为主要贡品。苏轼《减字木兰花·荔枝》一词说:“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轻红酿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十八娘是北宋时福建荔枝名种,当时福建地区的荔枝是由海路运至扬州,再经运河抵达汴京。
《墨庄漫录》记载,北宋政和初年,“闽中贡连株者移植禁中,次年结实,不减土岀。”后来宋徽宗想要吃“生荔枝”,权臣蔡京就用小株的荔枝栽在瓦器中,覆以当地的泥土,用船运到汴京,移植于都门阙下。通过移植荔枝树,进行保鲜,效果虽好,但数量会受限。荔枝生长周期较长,移植的方法不仅劳民伤财,长期进贡也会导致原产地荔枝树数量的减少。
中国古代荔枝贡地不断变迁,两汉贡在岭南,唐宋贡在四川,元明清贡在福建。遗憾的是,这条因荔枝开通的“生鲜物流”链,只是为了满足皇家的口腹之欲,而不能造福民生。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