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直击杭州富阳山洪救灾现场
各路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涌来

  安置点里的老人向记者讲述这两天的经历。 

  7月22日傍晚至23日凌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涉及该区大源镇、上官乡、常绿镇等地,造成部分区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灾情发生后,富阳区迅速投入抢险救援,开展灾后重建工作。24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赶赴此次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富阳区大源镇勤功村。山洪如下山猛兽席卷而过,恢复平静的勤功村一片狼藉。山洪无情人有情,当地政府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开展抢险救援和汛后重建工作,包括党员志愿者和民兵在内的各方救援力量都积极参与到抢险救灾当中。
  党员志愿者从外地赶回支援
  24日上午,为了尽快恢复受灾村庄的道路、供水、供电以及通讯,相关部门暂时管控由徐樟线上山进村的道路,除了抢险车辆外暂不允许社会车辆通行。在记者步行前往勤功村的路上,一辆SUV疾驰而过。经沟通记者了解到,他们正是从外地赶回来参与抢险救灾的志愿者。
  到达勤功村村委后,他们穿上志愿者的红马甲,开始对道路上的淤泥进行清理。中午时分,记者走访完受灾后的勤功村,停下来与几位志愿者交谈。
  “我是一名从外地赶回来支援家乡的老党员。”眼前的男子姓张,53岁,是勤功村人,也是一位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据张先生介绍,他退伍后开始做起防火门的生意,“基本上就是在外地跑,逢年过节才会回村里看看老人和亲戚朋友。”7月22日晚,张先生通过村党支部微信群得知突发山洪,想到父母仍住在村里,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我当晚就给老两口打电话确认他们是否安全。哪有家里不进水的,只要人安全,东西冲走就冲走了。”张先生告诉记者,村委会的同志连夜将老人送到了村委会旁边的老年公寓,他对此很感谢。
  张先生告诉记者,第二天一早待洪水散去后,村里又统一将村民送到了镇上的集中安置点。23日一早,张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从嘉兴赶回镇里,并将二老接回富阳的家中。接回父母后,张先生便着手参与村子的抢险工作。因为害怕山洪过后发生次生灾害,张先生先来到山下帮忙清淤,“山下的村子受灾没有山上严重,但也有不少村民家中进水。”
  24日上午,张先生向执勤人员说明情况后,被允许开车进村。“第一眼看到村里的情况,也是蛮震惊的,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变得一片狼藉。”张先生告诉记者,到村子后,他主动请缨,哪里有需要就去哪,“对自己的家乡肯定要出一份力。路边的淤泥要清理,屋内的水要扫出去,家里的家具要找人搬……一刻没停歇,但不觉得累。”
  在城里养老的老人回村抢险
  72岁的张大爷一家有七口人。子女孝顺,他们很早就将张大爷老两口从勤功村接到富阳区的新家颐养天年。
  山洪发生后,张大爷在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主动回村帮忙,“村里不喊我,是关心我们老同志的身体,但我觉得我还硬朗,家乡有灾我们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
  子女们有些担心,但拗不过倔强的父亲。张大爷一脸平淡地告诉记者:“既然选择回村帮忙,我就不会给别人添乱,也会把自己的安全放在首位,我也是这么和儿子、儿媳说的。”张大爷说,虽然搬运淤泥、转移家具的活自己干不了,但帮着将屋内的水扫出去这种事自己还干得过来。
   民兵第一时间支援受灾地区
  24日下午,记者在走访大源镇另一处受灾较为严重的骆村村时,看到道路两旁围坐着三十多个人。当时已是下午四点,他们却才开始用自带的面包和矿泉水充饥。记者得知,他们来自地方民兵组织。
  带队的是富春街道人武部的高部长。他告诉记者,23日凌晨2点左右,接到指示的富春街道两个民兵排近40人赶到了大源镇骆村村等地进行支援。作为第一批赶来的民兵组织,他们立即开展居民转移和失联群众搜救工作。当天凌晨,高部长带领民兵队伍挨家挨户上门排查,将村民劝离并统一送往镇上的安置点。
  “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疏通河道。”高部长告诉记者,山洪暴发当晚,整个队伍一整夜都没有休息。在完成转移和搜救任务后他们便留在骆村村待命,随时等待指挥部下达下一个任务。根据指示,24日下午,他们需要疏通骆村村段近1.5公里河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的任务刚刚完成,队伍正在补给休整。 

  □讲述
  安置点村民:这里条件好,住着很安心
  本报讯 灾害发生后,杭州市富阳区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力量前往受灾地区转移人员。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自22日晚,大源镇已组织人员对骆村、勤功、青山、史家、虹赤等5个受灾严重的村子开展疏散。到23日下午2点多,疏散安置基本完毕,转移1100多人,多为老年人。
  记者来到富阳区春南安置点时,已是24日傍晚。尚未进门,远远就听见安置点内村民们拉家常的说话声。刚吃过晚饭,在安置点空地上,老人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聊着天,有的和家人一起上街散步,欣赏富春江畔的晚霞。
  记者看到,在安置点内,每间房内放置两张床,都配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虽然山洪突袭,但整个安置点内仍然保持着整洁。
  吃过晚饭,村民张阿姨在安置点内带着外孙女散步。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大源镇青山村人,受灾情况要比山上的几个村子好一些。“只有几个老房子被冲垮了,家里的东西也都被泡了。”张阿姨说,22日晚镇上派人把村民们都接了过来,“到这里(安置点)时已经是23号凌晨两点了。”
  “这里住得真的很舒服。”张阿姨告诉记者,目前她和老伴陪着93岁的公公、81岁的婆婆以及外孙女住在这里。因为老伴是村里消防员,所以现在白天还要回去抢险,晚上才回到安置点休息。张阿姨指着她的房间告诉记者,这里面设施都很齐全,洗澡、上厕所很方便。除了居住有保障,每天的伙食也很丰盛,“早上有鸡蛋、牛奶、包子,中午是两荤三素,晚饭也刚吃完。政府给我们提供保障,真的很安心。”
  当问起要在安置点住多久时,张阿姨说暂时还不清楚,“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暂时安心住在这,听讲26号、27号可能还会有暴雨。”
  散步回来的骆奶奶邀请记者进入她的房间参观。她的老伴正躺在房内另一张床上看着手机。骆奶奶告诉记者,她今年已经73岁,平时跟孩子住在富阳的家中。“这段时间为了避暑才回到骆村村的老宅居住。”骆奶奶说,城里夏天太热,空调得从早开到晚,不像山里老宅,夏天也很凉快。
  骆奶奶说,邻居、亲戚都安置在这,还有人陪着聊聊天。说着话,骆奶奶向记者介绍,镇上安置点的条件不比家里差,这有空调、卫生间,早上有包子、鸡蛋、烧卖,“刚才的晚饭还有鸡腿、肉排,丰盛着呢。”
  本组稿件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孙召军殷志强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