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用创新把握今天赢得明天
  《光明日报》7月24日报道 6月7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肥先进光源项目获国家正式批复,将于今年9月开工。这意味着,除已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外,安徽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科里科气”,合肥人引以为傲的口头禅,说的是合肥无处不在的科创气息。
  中国科大的落户,带来的是中国科学院各大科研院所的接连布局。
  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和“九章”,“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以及“热核聚变”“铁基超导”“嫦娥钢”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合肥问世。
  2004年,合肥被批准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2022年,“科大硅谷”在合肥正式挂牌,按照愿景,这里将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示范工程。
  数据显示,近10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7.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78%增长到3.46%。
  一度,合肥被认为是“最牛风投城市”。的确,从“押宝”不被看好的京东方,到“投注”长鑫存储芯片,再到“投资”跌入低谷的蔚来汽车……这些“神操作”,可以说每一次都让合肥赚得盆满钵满。
  对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的回应是:“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分析一下合肥的产业结构,不难发现,合肥“产投”之所以能赢得明天,一是方向上聚焦“国之大者”,二是路径上建设“国之重器”,三是蓝图上一绘到底。
  如今,合肥显示、光伏、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六大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近六成,对经济贡献率超过80%,拥有“灯塔工厂”四家。贷款余额始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6%,近三年新增超1万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度电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GDP能耗只有全国的二分之一。
  “如果说有‘合肥模式’,那就是把握‘两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发现一个‘潜质’企业就能成就一个,再成就一群,最终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共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虞爱华说,“服务好现有企业是最好的招商引资,把握住战略机遇是政企共同责任。”
  “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眼下,一场高校毕业生现场对接会正在合肥火热开展。京东方、国盾量子、合肥晶合、大众汽车等一批重点产业链企业纷纷上阵,提供了涵盖研究员、机械工程师、算法软件工程师等在内的大量热门岗位。
  截至目前,三期对接会已吸引2.4万名毕业生到场应聘,达成就业意向近万人。
  2022年5月,合肥市人才发展集团成立,相继建成“合肥市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等,开展了一系列“免费为您找工作”等活动;2023年3月,合肥市委组织部牵头多个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组织8个工作组赴全国15个城市的41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求贤若渴的合肥,大动作频出,成就城市与人才的美好“姻缘”。
  2022年,合肥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过3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40家,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长16.9万,合肥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
  “要让人才‘抢着来’而不是‘抢过来’。”虞爱华告诉记者,“念好‘养人经’,打好‘服务牌’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