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上接A02版)
  2035年全面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
  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鑫表示,今年我省夏粮实现了单产、总产、面积“三增”,总产居全国第3位。省农业农村厅正在编制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一千亿斤以上,全面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
  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我省坚决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重点抓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乡村旅游、徽派预制菜等产业发展,让“徽字牌”的土特产名气越来越大,让“徽字号”的乡村旅游影响力越来越强。同时,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着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党建引领信用村等重大改革,打造更多具有安徽辨识度的农村改革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增动力、添活力。
  持续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
  “今年以来,省委带头建立民声呼应工作平台,16个市、104个县市区和省直有关单位也创办了相应载体,探索形成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浩表示,目前已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5万多个。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始终把群众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我省将健全民生呼应工作平台制度机制体系,实行省级总统揽、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跟踪抓督办、源头大治理,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围绕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惠民、卫生健康等方面,谋划实施50项民生实事。
  同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强化就业帮扶,持续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开展创业安徽行动,吸引更多劳动者来皖留皖创业。加快推进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儿科、创伤中心高质量稳定运营,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病等中心加快建设,中医、消化系统癌症、精神卫生和综合等4个中心完善前期工作等。
  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郑明武表示,我省将做好文化挖掘大文章,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工程,推动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进安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推动黄梅戏、徽剧等地方戏曲创新发展。
  实施公共文化地标、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展现徽风皖韵、反映新时代伟大变革、彰显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文化精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建设体育强省。
  壮大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展览展示、演出活动。
  实施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工程
  今年1~6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降幅居全国第2,优良天数比率78.1%、升幅居全国第3,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6%,巢湖水质由IV类改善至III类。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哨兵表示,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将大力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实施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工程,支持马鞍山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江豚、扬子鳄等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高标准建设合肥骆岗公园,合力推进皖浙赣共同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使长江(安徽)经济带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全省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管,实施餐饮油烟和噪声扰民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