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俄非峰会聚焦深化合作普京称有能力确保供粮
争夺非洲,俄“粮袋”斗西方“钱袋”

  2022年7月22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国防部长阿卡尔(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中左)与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左)在签署协议。当日,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和联合国代表就从黑海港口外运农产品问题举行签署协议仪式。新华社资料图


  2021年4月15日,农民在俄罗斯列宁格勒州一农场内播种春小麦。新华社资料图 

  粮食,成为西方与俄罗斯在非洲大陆交锋的关键。
  在第二届俄罗斯-非洲峰会上,俄总统普京火力全开,斥责西方阻挠俄罗斯向非洲供应粮食与化肥,并向翘首以盼的数十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政要保证,俄罗斯有能力为他们填补乌克兰粮食断供后的空缺。
  非洲关注粮食安全
  继2019年首届俄罗斯-非洲峰会召开后,为期两天的第二届峰会27日开幕。
  西方舆论不无酸意地认为,近50个非洲国家派出代表与会,表明乌克兰危机升级并未影响到俄罗斯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力,而俄罗斯也视峰会为打破西方外交孤立的重要契机。
  在《黑海粮食协议》失效、乌克兰粮食黑海出口通道中断的背景下,谁能确保非洲国家粮仓的安全,谁就更有把握在国际外交与舆论场得到非洲大陆的支持。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在此次峰会前,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受到西方前所未有的压力,试图阻止这些国家参会。美欧还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向非洲一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设置政治条件,即贷款分配条件是终止或将与俄方的接触减少至最低限度,包括不出席此次峰会及其他活动。但显然西方没能让所有非洲国家就范。
  不过,峰会对俄罗斯是机遇,也是挑战。非洲联盟主席毫不掩饰地表示,期待与普京讨论恢复《黑海粮食协议》的议题。俄方也坦率表示,建立物流走廊以及粮食和化肥中心是峰会的主题之一。
  普京27日表示,俄方将在今后3至4个月时间内免费向布基纳法索、津巴布韦、马里、索马里、中非共和国和厄立特里亚分别提供2.5万吨至5万吨不等的粮食,同时扩大俄罗斯与非洲多领域合作。
  对于非洲国家期望俄罗斯重返《黑海粮食协议》的愿望,普京表示,俄罗斯同意参与这项“所谓的协议”,但俄罗斯粮食与化肥出口所拥有的权益必须得到保证。“这主要是为了帮助最贫穷的国家。”
  国际粮价明显上涨
  去年7月,在联合国与土耳其的斡旋下,俄乌达成《黑海粮食协议》。根据协议,乌克兰得以恢复粮食出口,西方也要为俄粮食与化肥出口提供便利。
  7月17日,俄方宣布一年前由联合国、土耳其、俄罗斯和乌克兰四方签署的《黑海粮食协议》已经失效,俄方不会再延长该协议。随后,俄罗斯对黑海沿岸的乌克兰港口敖德萨,以及多瑙河上的多座乌克兰港口和粮仓发起多轮打击。敖德萨是乌克兰最主要的粮食出口港口。俄方称,此举旨在报复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大桥的袭击。
  黑海沿岸局势紧张,导致国际粮价迅速上涨。过去一周,全球小麦价格飙升15%。俄乌两国合计出口占全球大麦供应的19%、小麦供应的14%和玉米供应的4%,占全球谷物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普京表示,过去一年,乌克兰70%的出口粮食流向中等收入以上国家,尤其是欧盟,这与该协议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减少饥饿的初衷背离甚远。普京强调,俄罗斯今年预计获得丰收,有能力替代乌克兰,以商业和无偿形式为有需求的非洲国家供粮。
  西方炒作黑海局势
  今年以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两度造访非洲大陆。在峰会开幕前,普京发表文章,强调俄罗斯与非洲的历史联系与交往意义,表示俄方始终支持非洲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加强主权和国防能力的斗争”。
  俄罗斯副外长韦尔希宁明确表示,只要《黑海粮食协议》中规定的俄方权益得到落实,协议恢复的可能是存在的。
  然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始终在助推国际社会的恐慌情绪。英国驻联合国大使伍德沃德声称,根据英方掌握的信息,俄军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对乌克兰粮食设施的攻击范围,甚至攻击在黑海航行的民用船只。
  此前,美国白宫声称俄方可能会通过布设水雷等方式阻止黑海航行安全。美军前高官放话,如果黑海民用船只航行安全出现问题,建议西方国家实施武装护航,并在必要时对俄军开火。虽然这不是官方表态,却令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对抗失控的忧惧更甚。
  与此同时,乌克兰防长列兹尼科夫声称,克里米亚及克里米亚大桥是乌克兰的“官方目标”。而俄罗斯此前已经明确表示,针对克里米亚大桥的袭击是恐怖袭击,并将招致俄方对乌境内民用基础设施的报复,其中就包括港口与粮仓。
  世界粮食计划署东非地区负责人迈克尔·邓福德表示,因地区冲突、气候、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东非地区有约8000万人面临粮食严重短缺的局面,“如今,随着粮食价格进一步提升,东非面临的粮食短缺局面将进一步恶化,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好转。”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上发言,呼吁恢复执行《黑海粮食协议》。“随着协议的终止,最脆弱的群体将付出最高的代价。而当食品价格普遍上涨时,每个人都会付出代价。”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