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手术室护理具有节奏快、耗时长、工作灵活多变、风险高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任何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手术,在其麻醉手术过程中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一、关注手术室护理安全的意义
手术室是进行手术和抢救急危重病人的场所,不但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高,更需要高质量的护理。其中,护理安全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从临床实践来看,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所呈现出的危害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患者安全的影响手术室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通过重视手术室的安全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2.护理工作人员安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也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如感染、辐射、手术烟雾危害等,手术过程中的高强度和高压力工作也会造成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损伤。通过重视手术室的安全问题,可以保障护士和其团队成员的职业安全,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3.医疗成本控制手术室相关的安全问题如果被忽视或发生事故,可能导致额外的医疗费用和资源浪费。通过安全问题的管理,能够降低并发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二、手术室护理安全存在的问题
引起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因素涉及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管理、病人及社会方面。沟通交流缺陷如接错患者,开错手术部位,用错药物;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缺陷造成手术体位摆放不当、术前器械准备不足、器械使用不熟练,护士安全意识缺乏造成患者术中低体温、感染、压伤坠床、烧伤和灼伤;责任心不强致使手术器械、缝针、敷料清点错误、异物遗留体内、引流管脱落、弄错或丢失病人的标本等。手术室护理及手术团队沟通交流及协作关系差造成手术麻醉意外、手术配合不熟练,手术耗时增加、手术出血增加、抢救不协调等。另外手术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和伤害也占据了安全隐患的一大方面。
三、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控制策略
1.感染控制
手术室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感染传播环境。手术器械、手术区域和手术室内的空气都可能存在潜在的感染源。因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器械、手术敷料等物品的清洁和消毒。保持空气清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检测。严格控制进出手术室的人员,所有工作人员应穿戴手术室专用服装、佩戴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并且需要严格遵循手卫生措施,定期清洁消毒物表和环境设备,有污染随时消毒。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应进行严格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药物管理
药物管理包括正确核对药品种类、剂量和有效期,以及确保正确的配药和给药途径。护士应掌握患者的疾病和药物使用史,尤其是关于过敏反应和不良药物使用的信息。遵医嘱给药,双人核对,三查八对。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述,医生确认应答后执行。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相关管理制度。
3.手术器械和设备
手术器械和设备的选择、检查和维护对手术室护理安全至关重要。护士需要确保手术器械的完整性和功能完好性,以及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消毒。监测和维护手术室内的设备,如手术台、手术灯、监护仪等,做到四定(定人管理、定点存放、定期检查、定期维护)。
4.手术部位和身份标识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正确,至少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核对患者:①腕带法;②反问式核对法(患者或家属参与:自己说出姓名、手术部位等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识别患者: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确保手术通知单信息、手术病历信息与患者本人腕带信息完全一致。在输血、标本送检、植入物使用等操作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身份。
5.紧急情况处理
手术室随时可能面临突发的紧急情况,如心脏骤停、严重出血,停电、地震、火灾,或术中缝针丢失,纱布遗留,仪器故障等。加强高危手术如危急重症、躁动、昏迷患者的管理,制订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应急预案和发生后处理流程。采取适当约束、护栏保护、受压部位综合防护等有效措施,预防手术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落实手术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护士需要参与紧急情况处理的培训和演习,了解急救措施和操作流程。
6.职业健康和安全
手术室护理岗位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要求。护士面临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包括锐器伤、血液体液暴露,各种消毒剂、抗肿瘤药物、手术室废气以及各种声、光、射线、电灼,还有心理性快节奏、注意力高度集中压力,长期的过劳性损伤等职业病伤。
总之,需要护士深入了解这些安全隐患知识,并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和针对性的处理方法,确保手术室护理的安全和质量,维护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