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从身旁缠绵地蜿蜒而过的秋浦河是位妩媚少女,那么,玉屏山想必就是玉树临风的美男子了。
玉屏山在殷汇镇石城村境内,海拔400余米,孤峰耸立,给人以壁立千仞之感。当年,诗仙李白五游秋浦,曾挥毫写下“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赠崔秋浦三首》)的美妙诗句,就是对玉屏山的真实写照。
阳春三月,艳阳高照,我们慕名而来。一条盘山公路像游弋的巨蟒,盘桓而上,穿行于密林或悬崖峭壁中,时而不见其踪,时而闪现神姿。因山道陡峭、崎岖,中巴车无法直达山顶,我们只好于半山腰弃车、徒步,攀爬上山。
沿途的攀登并不让人感觉累,反而心旷神怡。一路上,草色葱茏,树木蓊郁。山道旁,不时闪出一株红杜鹃,像团跳动的火焰。有时,是一树盛开的紫藤花,像团氤氲的紫雾。还有些不知名的野花,散落在树丛里,星星般闪烁。
也有风,是春天的山风,一缕一缕的,带着草木花朵的香味,带着甜丝丝、湿润润的气息,深深地吸一口,五脏六腑都感到舒泰。风,携来鸟鸣,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忽而小提琴,忽而交响曲。鸟鸣宛转悠扬,清脆圆润,演奏着春天的乐章。风,轻轻拂去天空中淡淡的白云,碧空如洗,更显得辽阔高远。苍穹下,远山如眉,秋浦若带,金黄的油菜花田像地毯,白墙黛瓦的村庄像棋子。风,用巧手展开了绚丽多彩的巨幅画卷。
不知不觉,一座黄墙青瓦的庙宇在恭候着我们,隐隐感到,有股庄严肃穆的禅意之风,扑面而来。
这座庙宇就是闻名遐迩的仰天堂。仰天堂,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民国初年。古时有位法号目莲的和尚,隐居此处,静心修行。如今的仰天堂,经宋道姑及后人的改造、扩建,焕然一新。
庙宇不大,简朴、整饬。四周苍松如盖,修竹滴翠,其境幽深、静谧,恍惚隐隐听到,松针扑簌簌落下的声音。院外,一棵上百年的古柏,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门前的悬崖边,两株桃树繁花已谢,嫩叶初发,满眼鲜绿。仰天堂,就像一位身披黄色袈裟的千年高僧,在此打坐、入定、参禅、悟道。朝朝夕夕,于悠悠晨钟暮鼓声中,静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山下的人间烟火,仿若有隔世之感。
离开仰天堂,心中已刻下大殿里的立柱上赵朴初老书写的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终于,我们登上了山顶——芙蓉尖。芙蓉尖,因“两峰耸峙,望之若芙蓉”(《秀山志》)而得名;又因山顶“可望长江”,又名“望江尖”。站在芙蓉尖上,极目四望,“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何其快意哉!
不!我依然能感受到,有一股看不见的风存在,而且它具有潜在的震撼力,那就是悠远的古风。不信您看,仰天堂的东北方山下,秋浦河的支流——龙舒河缓缓流过,河畔有一座座美丽如画的村庄。谁会想到,这里竟然是古石城遗址。
石城县城址在现今殷汇镇灌口村一带,属汉至唐代城址。据光绪《贵池县志》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始置石城县,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废石城县名改为秋浦县,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迁秋浦县治至池州贵口(今贵池),前后历经近千年。此处出土有绳纹砖瓦片、古代墙脚石和铁店遗迹。玉屏山千百年来一直与它们厮守,见证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见证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
而朝玉屏山的西南方向俯瞰,则见那条“流淌诗的河流”——秋浦河。秋浦河发源于皖南山区的石台县境内,因“水碧如秋”,故名秋浦。秋浦河流域山川秀丽,美若仙境,赢得唐代诗仙李白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五次游历于此,并诗兴大发,挥毫泼墨,作诗四十余首,其中有两首诗中提到玉屏山,除了本文开头的那首,另一首是:“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赠秋浦柳少府》)。遥想当年,一叶扁舟漂流在碧波荡漾的秋浦河上,桨声欸乃。峨冠博带、衣袂飘飘的诗仙李白站立船头,眺望玉屏山,被眼前美景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为玉屏山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玉屏山也因之俊朗儒雅,文风飘逸。
我们要离开玉屏山了。遗憾的是,我们带不走玉屏山,也带不走秋浦河,那就让我们带走一缕玉屏山的风吧!让我们的一生,像玉屏山一样,临风而立。可否?